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的建设要求、功能设计、数据管理、系统安全及运行维护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开展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规划、建设和应用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Institu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Z7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2321-2024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技术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提出的技术规范。该标准从系统功能、性能要求、安全保障等方面对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提出了具体要求,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建设高效、可靠的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了指导。以下将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系统功能要求
6.1 数据采集与录入
系统应具备数据自动采集和人工录入两种方式,并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其中,数据自动采集应支持多种数据接口协议,如Modbus、OPC等,以适应不同设备的数据传输需求。人工录入则需设置多重校验机制,例如数据格式检查、范围验证等,防止人为错误导致的数据偏差。
解读:
这一条文强调了数据采集的重要性,无论是通过自动化手段还是人工操作,都必须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自动采集能够提高效率,减少人为干预可能带来的误差;而人工录入的多重校验则是为了弥补自动化的不足,确保每一条数据都能经得起推敲。
6.2 数据处理与分析
系统应当提供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包括但不限于数据清洗、统计分析、趋势预测等功能。特别是对于长期监测数据,应能生成详细的报表和图表,帮助用户直观了解环境变化趋势。
解读:
数据处理与分析是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功能之一。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有效处理,不仅可以发现潜在的问题,还能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在空气质量监测中,通过对历史数据的趋势分析,可以提前预警污染物浓度超标的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性能要求
7.1 响应时间
系统在正常负载下,从用户发出请求到系统返回结果的时间不得超过5秒。
解读:
响应时间直接关系到用户体验。如果系统反应迟缓,不仅会影响工作效率,还可能导致关键信息延误。因此,设定合理的响应时间上限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这也要求系统架构设计时充分考虑硬件资源分配及网络带宽等因素。
7.2 并发访问量
系统应至少支持100个并发用户的访问而不出现明显延迟或崩溃现象。
解读:
随着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参与人员数量不断增加,系统需要满足多人同时使用的需求。这项指标反映了系统在高负荷情况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助于保障业务连续性。
安全保障
8.1 身份认证
所有进入系统的用户均需经过身份认证,且采用强密码策略(如包含字母、数字和特殊符号组合)以及定期更换密码的规定。
解读:
信息安全是任何信息系统都不能忽视的关键环节。通过严格的身份认证制度,可以有效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保护敏感信息不被泄露。此外,强密码策略结合定期更换机制,则进一步增强了账户的安全性。
8.2 数据备份
定期对系统内的重要数据进行备份,并存储于独立的安全介质上,确保一旦发生意外情况仍可恢复数据。
解读:
数据备份是应对灾难性事件的重要手段。即使面临硬件故障、自然灾害等情况,只要拥有完整的备份数据,就可以迅速恢复系统运行状态,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因此,建立完善的备份方案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DB11/T 2321-2024》从多个维度对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涵盖了功能、性能、安全等多个方面。这些规定不仅有助于提升系统的整体质量,也为推动生态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