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盐碱退化草地补播野大麦生态修复的技术要求,包括适用范围、术语和定义、修复原则、补播技术、管理措施及效果评价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盐碱退化草地的生态修复及相关管理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Saline-Alkali Degraded Grassland by Broadcast Seeding of Wild Barley
中国标准分类号:B5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盐碱退化草地补播野大麦生态修复技术规程》(DB23/T 3752—2024)是一部专门针对盐碱化地区草地生态修复的技术规范。这部规程对指导盐碱退化草地的科学管理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选取规程中的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规程在“术语和定义”部分明确提出了野大麦补播的概念,即通过人工手段将野大麦种子播撒到已退化的盐碱草地中,以促进植被恢复和土壤改良。这一定义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在“补播前准备”章节中,规程强调了土壤条件评估的重要性。要求对目标区域的土壤pH值、盐分含量及有机质水平进行全面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调整土壤酸碱度至适宜范围。同时指出,补播前应清除杂草并平整土地,确保野大麦种子能够均匀分布。
再者,“补播方法”部分规定了具体的播种时间和深度。建议在春季或秋季进行补播,此时气温适中有利于种子发芽生长。播种深度控制在1-2厘米之间,过浅易受风吹日晒影响,过深则可能导致出苗困难。此外,还应合理确定播种量,一般每平方米播种量为10-15克。
另外,“后期管护”环节也至关重要。规程提出要定期监测草地状况,及时清除新生杂草,防止其与野大麦争夺养分水分。同时,还应注意防治病虫害,必要时可采用生物防治措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为了提高草地生产力,规程提倡结合灌溉施肥等综合管理措施,促进野大麦健康生长。
最后,“效果评价”明确了评估标准。包括覆盖度达到80%以上、产量稳定提升以及土壤盐碱化程度显著降低等指标。这些量化指标有助于客观衡量补播工程的实际成效。
综上所述,《盐碱退化草地补播野大麦生态修复技术规程》不仅涵盖了从前期准备到后期维护的全过程操作指南,而且提供了详尽的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对于改善盐碱化草地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