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农田黑土中酞酸酯污染防控的技术要求、监测方法及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范围内农田黑土的酞酸酯污染防控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hthalate Esters Pollution in Black Soil Farmland
中国标准分类号:B5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农田黑土酞酸酯污染防控技术规程》(DB23/T 3797—2024)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指导和规范黑龙江省范围内农田黑土中酞酸酯污染的防控工作。以下将选取其中的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术语和定义”部分明确指出,酞酸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塑料制品、涂料等工业产品的增塑剂,这类物质具有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对土壤环境构成潜在威胁。这一定义为后续的技术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在“监测与评估”章节强调了定期开展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的重要性。规定每年至少两次对农田黑土进行采样检测,重点关注酞酸酯残留浓度变化趋势。同时要求建立长期监测数据库,以便及时掌握污染动态并采取相应对策。
再者,“预防控制措施”部分提出了具体的管理建议。其中包括合理规划种植结构,避免连续多年单一作物种植导致土壤自净能力下降;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禁止使用含有酞酸酯成分的包装材料;推广有机肥料替代化学肥料,减少外来污染物输入等。
此外,还特别提到对于已受污染地块应实施分区分类治理策略。例如,在轻度污染区域可采用深耕翻土结合施用改良剂的方法促进污染物降解;而对于重度污染区则需考虑调整土地用途或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最后,“效果评价与持续改进”要求定期对各项防控措施的实际成效进行科学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优化方案。这体现了该标准不仅着眼于当前问题解决,更注重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总之,《农田黑土酞酸酯污染防控技术规程》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规范指引,为保护珍贵的黑土资源、维护生态系统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各相关单位和个人都应当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共同守护好这片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