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保山大叶种白茶加工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加工工艺及技术要点、质量控制等。本文件适用于以保山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的白茶加工及其相关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rocessing Baoshan Large-leaf White Tea
中国标准分类号:X65
国际标准分类号:67.1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305/T 88-2024 保山大叶种白茶加工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云南省保山市特有的大叶种白茶制定的技术规范。这项标准从原料选取、加工工艺到产品检验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了详细规定,旨在保证保山大叶种白茶的品质特色和质量安全。以下将重点解读该标准中几个关键条款。
原料要求
标准明确指出,制作保山大叶种白茶所使用的鲜叶应来源于保山市行政区域内种植的大叶种茶树,并且这些茶树需按照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的标准进行栽培管理。对于鲜叶的质量也有严格要求:要求芽头饱满、叶片完整,不得有病虫害损伤、机械损伤以及农药残留超标的情况。此外,采摘时间也有限制,通常是在春季或秋季,具体时间由生产者根据当年气候条件决定。
加工工艺流程
1. 萎凋
萎凋是白茶初制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标准中规定,萎凋过程要控制好环境温度(一般为20℃至30℃)和湿度(65%至75%),以避免茶叶过度失水导致品质下降。萎凋时间视天气状况而定,但原则上不应少于12小时也不宜超过48小时,确保茶叶达到适度萎凋的状态。
2. 干燥
干燥阶段分为初烘与复烘两个步骤。初烘时采用低温慢烘的方式,温度控制在40℃左右,目的是去除部分水分同时保留香气;复烘则提高温度至60℃至70℃之间,直至含水量降至国家标准规定的范围内。整个干燥过程中需注意防止茶叶变色、焦糊等问题发生。
3. 拣剔
在完成干燥后,需要对成品茶进行拣剔处理,主要是挑出不符合规格的小碎茶片、黄片及其他杂质,从而保证最终产品的纯净度和美观性。
检验规则
出厂前的产品必须经过严格的感官审评和理化指标检测。感官审评主要考察茶叶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及叶底五个方面的表现;理化指标则包括水分含量、总灰分、水浸出物百分比等项目。只有当所有检验结果均符合标准要求时,产品才能被允许上市销售。
通过以上几点可以看出,《DB5305/T 88-2024》不仅涵盖了从田间到杯中的全过程管理,还特别强调了地域特色保护与质量控制相结合的理念,这对于推动当地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