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安徽省高温气象灾害预警的等级划分、判定指标和发布规范。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高温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工作。
Title:Meteorological Disaster Warning Levels - Part 6: High Temperature
中国标准分类号:P44
国际标准分类号:07.0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3500.6-2024《气象灾害预警等级 第6部分:高温》是一项安徽省地方标准,为高温天气的预警等级划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操作指南。以下是对该标准中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首先,在标准的术语和定义部分,明确了高温的定义及其对社会经济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高温是指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某一阈值,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天气现象。这一定义有助于统一认识,确保在不同地区、不同场景下对高温天气的理解一致。
其次,关于高温预警等级的划分是本标准的核心内容之一。根据标准的规定,高温预警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Ⅲ级(较重)、Ⅱ级(严重)和Ⅰ级(特别严重)。每个等级都有明确的气象指标要求。例如,对于Ⅲ级预警,要求未来连续三天的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而对于Ⅰ级预警,则需要未来一天的日最高气温达到40℃及以上。这样的分级方式便于公众理解和应急响应工作的开展。
再者,标准还强调了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规定各级气象部门应当及时发布高温预警信号,并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传播。同时,还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建议,比如提醒户外工作者减少作业时间、加强防暑降温措施等。
此外,标准还提出了应对高温天气的具体措施建议。这些建议涵盖了农业、交通、电力等多个行业领域,旨在最大限度地减轻高温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例如,在农业生产方面,建议采取灌溉保墒、覆盖遮阴等方式来降低作物受热害的风险;而在交通运输方面,则需要注意检查车辆状况,防止因高温导致机械故障等问题发生。
最后,标准还特别指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擅自更改或者伪造气象数据,违者将依法受到惩处。这一条款旨在维护气象信息的真实性与权威性,保障社会公共安全。
总之,《气象灾害预警等级 第6部分:高温》不仅为安徽省内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了规范化的操作流程,也为普通民众如何有效防范高温危害提供了指导。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