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豆根腐病的防控技术要求,包括病害识别、种子处理、栽培管理、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中根腐病的预防与控制。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oybean Root Ro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11/T 077—2024《大豆根腐病防控技术规程》为黑龙江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大豆根腐病的防控工作,保障大豆生产安全。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条文1】在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精选处理,确保种子纯度和发芽率不低于90%。
解读:种子质量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及抗病能力。通过精选可去除杂质、病粒及弱小颗粒,提高种子活力,增强植株抗病性。同时要求发芽率达标,保证出苗整齐度与数量,为后续田间管理奠定良好基础。
【条文3】提倡采用轮作制度,避免连作,特别是与非豆科作物轮作至少三年以上。
解读:长期连作会加重土壤中病原菌积累,而轮作可以有效减少病害发生几率。不同作物对养分需求及分泌物质存在差异,有助于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降低病原物存活率。选择非豆科作物轮作还能打破特定病原菌生活史循环,达到防治效果。
【条文5】化学药剂拌种时应严格按照推荐剂量使用,常用药剂包括咯菌腈、精甲霜灵等。
解读:科学合理地应用化学药剂能够直接抑制病原菌侵染,但过量施用不仅浪费资源还可能产生环境污染问题。上述两种药剂具有广谱杀菌作用且持效期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注意均匀覆盖种子表面,并遵循安全间隔期规定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条文8】田间发现病株后应及时拔除并集中销毁,同时加强田间巡查频率至收获期结束。
解读:早期识别与清除病株是控制病情扩散的重要措施之一。这不仅能减少病原基数,防止健康植株受到侵害,还有助于掌握田块内病害动态变化趋势,便于采取针对性补救措施。此外,延长巡查时间有助于全面评估防控成效,确保不留隐患。
【条文10】收获后彻底清理田间残留物,深翻耕整地,并结合有机肥施用改良土壤结构。
解读:收获后的清洁工作对于切断病原传播途径至关重要。深翻耕整地不仅可以将表层带病残体埋入深层,促进其自然降解,还能改善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能,增强作物整体抗逆力。有机肥的应用则可补充营养元素,提升土壤肥力水平,为下一轮种植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