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游泳动物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健康评价的术语和定义、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及报告编写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内天然水域中游泳动物重要栖息地的健康状况评价及相关管理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Health Assessment of Spawning Grounds, Feeding Grounds, Wintering Grounds and Migration Channels of Swimming Animal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4746—2024《游泳动物产卵场 索饵场 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健康评价技术规范》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对海洋生态环境中的关键区域进行健康评估。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术语与定义
标准中明确界定了“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的概念。例如,“产卵场”是指鱼类或其他水生生物繁殖后代的主要场所;“索饵场”则是指这些生物觅食的重要区域。这些定义为后续的健康评价提供了基础依据,确保了评价工作的统一性和准确性。
评价指标体系
标准提出了一个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物理化学指标(如溶解氧、pH值)、生物指标(如浮游生物多样性指数)以及生态完整性指标等。其中,溶解氧是衡量水域环境是否适合生物生存的关键参数之一,通常要求在5mg/L以上以保证大多数鱼类正常生活。
数据采集方法
关于数据采集,标准强调了样品采集的时间节点选择的重要性。例如,在春季和秋季分别进行两次采样可以更准确地反映一年内不同季节的变化情况。此外,还规定了采样点布局的原则,即应覆盖整个评价范围,并且要考虑到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
健康状态判定
根据综合得分来判断某个特定区域的整体健康状况。当总分达到85分及以上时,可判定为健康状态;若低于60分,则认为存在明显问题需要立即采取措施改善。这种分级制度有助于政府相关部门及时掌握情况并作出相应决策。
案例分析
标准还给出了几个实际案例来说明如何应用上述理论来进行具体操作。比如,在某沿海城市的一个典型贝类养殖区内,通过对水质参数长期监测发现某些月份的氨氮浓度超标,进而导致贝类生长缓慢甚至死亡。经过整改后,重新评估显示该区域已经恢复到良好水平。
以上是对DB37/T 4746—2024部分内容的重点解读。这项标准对于保护我国海洋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为管理者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普通民众了解相关知识打开了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