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核医学131I治疗职业人员内照射剂量体外监测的术语和定义、监测方法、监测设备要求、操作步骤及结果评价。本文件适用于从事核医学131I治疗的职业人员内照射剂量的体外监测与评估。
Title:Specification for External Monitoring of Internal Radiation Dose for Personnel in 131I Therapy in Nuclear Medicine
中国标准分类号:C75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1/T 2737-2024《核医学131I治疗职业人员内照射剂量体外监测规范》是河南省地方标准,用于指导核医学领域中涉及131I治疗的职业人员的内照射剂量体外监测。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在核医学科从事131I治疗工作的职业人员的内照射剂量体外监测。这明确了标准的应用对象和场景,确保监测工作具有针对性。
2. 术语和定义
- 内照射剂量:指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后引起的辐射剂量。
- 体外监测:通过外部设备检测职业人员体表或周围环境中的放射性污染情况。
这些定义为后续的具体操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3. 监测频率
标准要求每月至少进行一次体外监测。这种定期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避免长期暴露导致的健康问题。
4. 监测方法
- 使用高灵敏度的γ谱仪进行测量,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 监测时需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铅衣等,以减少外界干扰。
这些具体的操作步骤有助于提高监测结果的可靠性。
5. 监测区域
监测的重点区域包括双手、面部以及工作服表面。这些部位通常是放射性物质容易残留的地方,重点监测有助于全面评估职业人员的受照情况。
6. 数据记录与分析
每次监测的数据都应详细记录,并定期进行统计分析,以便了解职业人员的整体受照水平变化趋势。同时,当监测值超过限值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如增加个人防护或调整工作流程。
7. 应急响应
若发现职业人员体内存在异常放射性物质,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包括隔离患者、通知专业机构协助处理等,确保事态得到妥善控制。
以上内容涵盖了标准中的核心要点,对于保障核医学领域职业人员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严格执行这些规定,能够有效降低内照射风险,保护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