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农牧交错区土蝗防控的术语和定义、防控原则、监测与预警、防治措施及效果评价。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农牧交错区土蝗的综合防控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Locust Control in Agro-pastoral Transition Zon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3638—2024《农牧交错区土蝗防控技术规程》是内蒙古自治区发布的关于土蝗防控的技术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监测预警
- 标准要求在每年春季和秋季开展土蝗密度调查,特别是在土蝗高发区域,应设置固定监测点。这有助于及时掌握土蝗的发生动态,为后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2. 防治适期
- 土蝗的最佳防治时期是在三龄若虫期之前。此时土蝗个体较小,抗药性较弱,易于控制。因此,在发现土蝗活动时,应迅速组织专业队伍进行防治。
3. 防治方法
- 化学防治:推荐使用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如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等,并严格遵守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
- 生物防治:鼓励采用微生物制剂如绿僵菌、白僵菌等进行生物防治,这些方法对环境友好且可持续。
- 物理防治:包括人工捕捉、灯光诱杀等手段,适用于小范围或特殊地段的土蝗防控。
4. 环境保护
- 在进行土蝗防控时,必须注意保护非靶标生物,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例如,选择对蜜蜂等有益昆虫影响较小的药剂。
5. 效果评估
- 防治结束后,需对防治效果进行评估。通常通过样方调查法计算防治覆盖率及土蝗密度下降率来判断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6. 培训与宣传
- 各级农业部门应当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同时加强向农民普及科学防治知识,增强其参与意识。
以上内容基于DB15/T 3638—2024标准中的关键部分进行了阐述,旨在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这一技术规程,从而有效控制农牧交错区土蝗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