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技术要求、实施步骤及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山西省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及相关项目的规划、设计与实施。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Soil and Water Loss in Loess Hilly and Gully Reg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43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60.1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4/T 3043—2024《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山西省黄土丘陵沟壑区制定的技术标准。这一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因此该标准对于指导当地水土保持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从几个关键条文出发,对标准进行深度解读。
首先,标准明确提出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总体目标,即通过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这表明治理工作不仅要着眼于短期效果,更需注重长期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
其次,在治理措施的选择上,标准强调因地制宜原则。例如,对于坡度较缓且土壤条件较好的地段,可以优先采用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而对于坡度陡峭、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则应以梯田建设、挡土墙修建等工程措施为主。这种差异化处理方式能够确保各项措施发挥最大效能。
再者,关于监测评估体系的建立,标准要求建立完善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网络,并定期开展监测评价工作。监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土壤侵蚀量、植被覆盖度、径流变化等情况。通过科学的数据支撑,可以及时掌握治理成效并调整优化后续方案。
此外,标准还特别关注了公众参与机制的构建。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到具体的治理项目中来,比如义务植树活动或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等。这样既能增强群众环保意识,又能提高项目的实施效率和成功率。
最后,标准强调了资金保障的重要性。提出要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国家及地方财政支持,同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良好局面。
综上所述,《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是一部全面系统的技术指南,它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工作思路和技术路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结合当地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运用,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