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中华松针蚧的防治技术要求,包括监测与调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陕西省范围内中华松针蚧的防治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trol of Dysophius sinicu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110T 62-2024中华松针蚧防治技术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中华松针蚧的防治工作制定的技术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监测与预警
1. 监测点设置:要求在寄主植物分布区设立固定监测点,每100公顷设置一个监测点,确保覆盖全面。监测点应选择在交通便利、便于观察的地方。
2. 监测频率:规定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每年3月至10月期间,每周进行一次重点监测,特别是7月至9月为高发期,需每日巡查。
二、物理防治
1. 人工摘除:对于零星发生区域,可采取人工摘除虫瘿的方法,要求操作人员佩戴防护手套,避免直接接触虫体,摘下的虫瘿需集中销毁。
2. 振落捕捉:利用振动树干的方法使虫体掉落,再用白布接住后集中处理,此方法适用于低矮树木。
三、化学防治
1. 药剂选择:推荐使用高效低毒的杀虫剂,如吡虫啉、阿维菌素等,并强调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剧毒农药。
2. 施药时间:最佳施药时间为若虫孵化盛期至爬行期,通常在5月中旬至6月初,此时幼虫抗药性较弱,效果最佳。
3. 施药方式:采用喷雾法均匀喷洒,确保叶片正反面均能覆盖药液,同时注意风向,防止药液飘移造成环境污染。
四、生物防治
1. 引入天敌:提倡保护和利用中华松针蚧的自然天敌,如瓢虫、草蛉等捕食性昆虫,以及某些寄生蜂类,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
2. 生物制剂应用:可以使用微生物制剂如白僵菌、绿僵菌等对中华松针蚧进行防控,这些制剂具有良好的生态安全性和持久性。
五、综合管理
1. 林分结构调整:通过合理搭配树种,形成多层次植被结构,增强林分稳定性,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
2. 增强树势:定期修剪枯枝败叶,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加强水肥管理,提高植物自身抗逆能力。
以上内容是《DB6110T 62-2024中华松针蚧防治技术规范》中的核心要点,希望各相关单位和个人能够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共同维护森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