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转介评估的基本要求、评估流程、评估内容、评估方法及结果应用。本文件适用于精神障碍患者在社区康复服务中的转介评估工作,为相关机构和服务人员提供指导。
Title:Referral and Assessment Specifications for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Services of Mental Disorders
中国标准分类号:C47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01/T 1212-2024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转介评估规范》是南京市地方性技术规范,于2024年正式实施。该标准对精神障碍患者从医疗机构向社区康复机构的转介流程进行了系统化、规范化的要求,旨在提高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
其中第5.1条明确规定:“转介评估应在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这一条文强调了转介时机的重要性。这意味着患者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确保其病情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才能进入社区康复程序。这有助于避免因过早转介而导致的复发风险,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社会适应能力。
第5.2条指出:“评估内容应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资料、社会功能状况及家庭支持情况。”这是对评估工作的具体要求。通过全面收集这些信息,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适合接受社区康复服务,并为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提供依据。例如,社会功能状况可以反映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水平,而家庭支持情况则直接影响患者在社区中的融入程度。
第6.1条提到:“评估结果需由专业人员出具书面报告。”此条款突出了专业性和权威性。书面报告不仅是转介过程的重要记录,也是后续服务开展的基础文件。它要求参与评估的专业人员具备相关资质,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患者的情况,确保转介决策科学合理。
第7.2条强调:“转介时应充分尊重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这一规定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实际操作中,工作人员应当耐心倾听患者和家属的意见,解释社区康复服务的优势与可能面临的挑战,帮助他们做出明智的选择。同时,还应保护患者的隐私权,未经同意不得将个人信息泄露给无关第三方。
此外,第8.1条还提出了定期随访机制:“转介后每三个月至少随访一次。”此举有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患者在社区康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巩固前期工作成果,促进康复效果持续提升。随访不仅限于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还包括对其心理状态、社交活动等方面的跟踪观察,以便动态调整康复计划。
综上所述,《DB3201/T 1212-2024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转介评估规范》通过一系列明确的规定,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转介评估体系,对于推动精神障碍患者回归社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