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地面气象观测场自动化设备的布局原则、技术要求及安装规范。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地面气象观测场自动化设备的规划与实施。
Title:Rules for Layout of Automated Equipment in Surfac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St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07.0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5/T 2195-2024地面气象观测场自动化设备布局规则》是由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关于地面气象观测场自动化设备布局的技术规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观测场选址与环境要求
条文解读:
- 选址原则:观测场应选择在地势平坦开阔,周围无高大建筑物、树木等障碍物遮挡的地方。这确保了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 环境保护:观测场周边50米范围内不应有排放污染物的设施,如化工厂、垃圾处理站等。这一规定旨在避免外界污染对观测结果的影响。
二、设备安装位置与方向
条文解读:
- 传感器安装高度:气温和湿度传感器应安装在离地面1.25至1.50米的高度范围内。此高度范围符合国际通用标准,能够准确反映近地面层的大气状况。
- 风向标方位:风向标的北端指向正北方,并且其安装高度应比周围最高障碍物高出至少1米。这样可以更精确地捕捉到主导风向的变化趋势。
三、维护通道与安全措施
条文解读:
- 维护通道设置:观测场内需预留宽度不小于1.5米的维护通道,以便工作人员进行日常检查与维修工作。同时,在通道两侧应设有明显的警示标志,提醒人员注意安全。
- 防雷接地系统:所有自动化设备都必须连接到有效的防雷接地系统中。这项措施对于保护仪器免受雷击损害至关重要。
四、数据传输与存储
条文解读:
- 通信接口类型:推荐使用RS485或以太网作为主要的数据传输方式。这两种协议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兼容性,适合长时间连续工作的需求。
- 数据保存期限:原始观测数据至少要保存一年以上的时间。如果可能的话,还应该定期备份这些数据到外部存储介质上,以防意外丢失。
通过遵循上述标准中的具体要求,可以有效提高地面气象观测的质量和效率,为科学研究及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