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海峡两岸森林康养目的地的分类原则、分类方法及评估指标体系。本文件适用于海峡两岸范围内森林康养目的地的分类与评估工作。
Title:Common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Forest Wellness Destina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中国标准分类号:Z6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5/T 2186-2024《海峡两岸共通 森林康养目的地分类与评估》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和指导森林康养目的地的建设与发展。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入解读。
目的地分类
标准将森林康养目的地分为三类:自然保护区型、森林公园型和生态旅游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要求:
- 自然保护区型:这类目的地主要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核心,强调生态环境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标准要求此类目的地必须保持至少90%以上的植被覆盖率,并且不得进行任何可能破坏生态环境的开发活动。
- 森林公园型:这类目的地侧重于提供休闲娱乐功能,同时兼顾生态保护。标准规定森林公园内应设置足够的步道系统,确保游客可以安全地进入森林腹地体验自然风光,同时要求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大规模的环保宣传活动。
- 生态旅游型:此类型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通过合理规划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标准建议此类目的地应该开发特色文化项目,比如传统手工艺展示或地方美食体验,同时限制接待人数,确保每位访客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服务。
评估指标体系
为了科学评价森林康养目的地的质量,标准建立了一套全面的评估指标体系,涵盖五个维度:资源禀赋、设施条件、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以及社会经济效益。
- 资源禀赋:评估内容包括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指数、水体质量等客观数据。例如,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浓度需达到一定标准才能被评为优秀等级。
- 设施条件:涉及住宿设施的安全性、卫生间的清洁程度、停车场的规模等因素。标准特别提到,所有公共区域都必须配备无障碍通道以方便特殊人群使用。
- 服务质量:考察员工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态度,如导游讲解是否生动有趣,餐饮服务是否符合健康饮食原则等。
- 管理水平:关注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和执行力度,比如是否有完善的应急预案处理突发事件,日常维护工作是否定期开展。
-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该目的地对周边社区带来的正面影响,包括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等方面的表现。
其他重要条款
- 标准还特别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性,鼓励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和技术手段来降低运营过程中的碳排放量。
- 对于儿童友好型设施的设计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比如增设低矮座椅、宽敞的活动空间等,让小朋友也能轻松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海峡两岸共通 森林康养目的地分类与评估》不仅为相关从业者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指南,也为普通消费者选择合适的森林康养场所提供了参考依据。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