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川赤芍容器苗培育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种子采收与处理、播种育苗、容器选择、移栽管理、病虫害防治及出圃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范围内川赤芍容器苗的培育。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ichuan Red Peony Container Seedling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川赤芍容器苗培育技术规程》(DB5101T 186—2024)是四川省针对川赤芍这种特色中药材制定的技术规范。该规程对川赤芍容器苗的育苗基质、容器选择、种苗处理、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进行了系统规定。以下将对规程中的几个重要条文进行深度解读。
一、育苗基质的选择与配比
规程指出,育苗基质应具备良好的透气性和保水性,并要求其pH值保持在6.0-7.0之间。具体配比为:腐殖土占50%,珍珠岩占20%,有机肥占30%。这一配比能够确保土壤具有适宜的酸碱度和养分含量,同时保证根系生长所需的氧气供应。腐殖土提供丰富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珍珠岩增加透气性,而有机肥则为幼苗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
二、容器规格及材质要求
容器直径应不低于12厘米,高度不低于15厘米。材质上推荐使用可降解材料或聚乙烯塑料,前者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后者则能有效防止水分蒸发并保护根系不受损伤。此外,容器底部需设计多个排水孔以避免积水导致根部腐烂。这些细节考虑到了容器苗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健康生长需求,从初期定植到后期移栽都能提供稳定的支撑环境。
三、种苗处理方法
规程强调,在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预处理。首先用清水浸泡24小时激活种子活性,然后采用浓度为0.5%高锰酸钾溶液消毒10分钟,最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有效杀灭附着于种子表面的病原菌,提高发芽率的同时降低后续栽培过程中发生病害的风险。另外,对于带芽种茎,则需要剪除多余叶片保留2-3片健壮叶片,这样既能减少水分消耗又有利于光合作用。
四、田间管理措施
规程提出了一系列精细化管理措施。例如,在幼苗出土后要立即搭建遮阳网,初期遮光率达到70%-80%,随着植株逐渐长大逐步减少至50%左右。同时,每周喷施一次稀释后的叶面肥,浓度控制在0.2%-0.3%之间,重点喷洒于叶背面促进吸收。另外还特别提到,在干旱季节每天早晚各浇水一次,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度饱和。
五、病虫害综合防控策略
针对川赤芍常见的炭疽病、白粉病以及蚜虫等主要病虫害,规程建议采取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方式。比如利用天敌昆虫如瓢虫捕食蚜虫;或者通过喷洒波尔多液来预防真菌感染。当病情严重时才可适量使用高效低毒农药,但必须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的规定,确保产品安全性符合国家标准。
以上就是对《川赤芍容器苗培育技术规程》部分核心条款的专业解读。遵循这些科学合理的操作流程,不仅能够提高川赤芍容器苗的质量和成活率,还能有效保障药材的安全性和品质稳定性,从而推动当地中药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