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遥感监测的技术要求、数据处理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及成果表达方式。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的遥感监测及相关管理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中国标准分类号:Z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2270-2024《生态环境质量遥感监测技术规范》是北京市发布的关于生态环境质量遥感监测的技术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利用遥感技术对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监测的方法和流程。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的遥感监测工作,包括地表覆盖分类、植被指数计算、土地利用变化检测等。
规范性引用文件
标准中引用了多个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技术文件,如GB/T 19710《地理信息 地理标注语言》等。这些引用文件为遥感数据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术语和定义
- 遥感: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电磁波特性的一种观测方式。
- 地表覆盖分类:根据遥感影像将地表划分为不同类型的覆盖类型的过程。
技术要求
# 数据获取
遥感数据应采用多时相、多光谱、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数据源的选择需考虑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及云量等因素。例如,对于植被健康状况监测,推荐使用具有红边波段的高光谱数据。
# 数据预处理
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以及大气校正等步骤。几何校正需确保图像与实际地理位置的一致性,通常采用控制点法或自动匹配算法实现。
# 地表覆盖分类
采用监督分类或非监督分类方法。监督分类需要训练样本,推荐使用支持向量机(SVM)或随机森林(RF)算法。分类结果需通过精度评估验证,如使用混淆矩阵分析分类准确性。
# 植被指数计算
常用的植被指数有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增强型植被指数(EVI)等。计算公式如下:
- NDVI = (NIR - RED) / (NIR + RED)
- EVI = G * [(NIR - RED) / (NIR + C1 * RED - C2 * BLUE + L)]
其中NIR表示近红外波段,RED表示红色波段,BLUE表示蓝色波段,G、C1、C2、L为常数。
# 土地利用变化检测
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识别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可采用变化向量分析法或分类后比较法进行检测。
监测报告编制
监测报告应包含监测目的、数据来源、处理方法、结果展示等内容。结果展示可以采用地图、图表等形式直观呈现监测成果。
以上是对DB11/T 2270-2024标准中部分重要内容的解读。该标准为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遥感监测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操作指南,有助于提高监测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