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燕麦良种繁育的产地环境、选地整地、品种选择、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与贮藏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区域内燕麦良种的繁育生产。
Title:Oat Good Seed Breeding Technical Regul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5976-2024 燕麦良种繁育技术规程》是一项针对燕麦良种繁育的省级地方标准,为规范河北省燕麦良种的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下将从该标准的重要条文出发,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标准中明确指出,燕麦良种繁育应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排灌方便且前茬作物非禾本科的地块作为繁育基地。这一规定旨在确保种子生长环境优良,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几率,提高种子质量。例如,在第4.1条中提到“种子田与其它燕麦田隔离距离不少于300米”,这是为了避免异品种花粉污染,保证种子纯度。
其次,关于播种环节,标准强调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品种特性确定最佳播期。比如,第5.2条规定了春播应在土壤解冻后及时进行,秋播则需在霜冻来临前完成。同时,播种深度控制在3至5厘米之间,行距保持在20至30厘米,这样可以促进幼苗健壮出土,增强抗逆性。
再者,在田间管理方面,标准要求定期检查田间情况,及时清除杂草,并按照不同生育阶段合理施肥浇水。特别是在拔节期至抽穗期,需追施氮肥以满足植株快速生长的需求。此外,还特别提到要密切关注病虫害动态,一旦发现危害迹象立即采取物理或生物防治措施,尽量避免化学农药使用,从而保护生态环境。
最后,在收获与贮藏阶段,标准提出当80%以上的籽粒变黄时即可开始收割,采用联合收割机作业时留茬高度不超过15厘米。收获后的种子应及时晾晒至安全水分含量(一般为12%-13%),然后装入透气性良好的编织袋内存放于干燥通风处,堆放高度不宜超过2米,垛间距不少于0.5米,以便于空气流通,防止种子发霉变质。
综上所述,《DB13/T 5976-2024 燕麦良种繁育技术规程》从选地、播种、田管到收获贮藏等多个环节都给出了具体指导,有助于提高燕麦良种繁育的整体水平,推动相关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