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岩沥青复配改性添加剂在路面施工中的技术要求、施工工艺、质量控制与验收方法。本文件适用于采用岩沥青复配改性添加剂进行路面施工的公路工程项目。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oad Construction with Rock Asphalt Blended Modified Additive
中国标准分类号:U416.217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8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T 4821—2024 岩沥青复配改性添加剂路面施工技术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岩沥青复配改性添加剂在路面施工中的应用而制定的技术标准。该标准的出台旨在规范施工流程,确保工程质量,提高道路使用寿命。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条款出发,对标准的重要内容进行深入解读。
一、材料准备与质量控制
根据标准第5.1条,施工前应对所有原材料进行全面检测。其中,岩沥青作为核心材料,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最终路面的效果。具体要求包括:岩沥青中固体颗粒含量不得低于95%,软化点不低于80℃,延度(5cm/min)应大于100mm。此外,对于复配改性剂的选择也提出了明确指标,如粘度、溶解性等参数需符合相关行业标准。这些严格的准入门槛有助于保证后续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二、拌合工艺及温度管理
第6.2条强调了拌合过程中温度控制的重要性。规定混合料的拌和时间应控制在30至50秒之间,且出料温度需维持在180-190℃范围内。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材料性能,导致路面强度下降或者施工困难。同时,在运输环节中还应注意保温措施,避免因温差过大造成局部硬化现象。
三、摊铺宽度与厚度设定
标准第7.1条明确了摊铺宽度与厚度的具体要求。通常情况下,单幅摊铺宽度不宜超过7米,并且每层摊铺厚度应当保持一致,一般为4-6厘米。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减少接缝处可能出现的质量隐患。另外,在遇到特殊地形时可适当调整摊铺方式,但必须经过设计单位同意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
四、压实作业与养护管理
关于压实操作,第8.3条规定采用双钢轮振动压路机进行初压后紧接着使用胶轮压路机完成终压工序。整个碾压过程需要遵循“先轻后重”的原则,确保密实度达到95%以上。完工后的养护阶段同样不容忽视,标准建议至少封闭交通七天,并定期洒水保湿以防止裂缝产生。
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细致分析可以看出,《DB32/T 4821—2024》不仅涵盖了从原材料选择到成品交付全过程的技术要点,而且结合实际工作经验给出了科学合理的指导建议。这对于我们从事公路建设工作的专业人士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