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的技术要求、样品采集与保存、鉴定方法、数据分析及质量保证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内淡水生态系统中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监测及相关生态环境评估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onitoring of Freshwater Macro-benthic Invertebrates
中国标准分类号:Z5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6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T 4815—2024《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技术规范》是一项江苏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淡水生态系统中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监测工作。这些生物是水质和生态环境健康的重要指示物种,其监测数据对评估水体生态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该标准适用于江苏省内淡水生态系统中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监测活动。这包括湖泊、河流、水库等不同类型的淡水环境。
2. 术语和定义:标准明确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这一概念,指的是那些在淡水环境中生活且肉眼可见的无脊椎动物,如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等。
3. 采样点布设:标准要求根据监测目的合理布设采样点。例如,在河流中应选择主流与支流交汇处、河床沉积物变化明显的区域作为采样点。每个监测断面至少设置三个采样点以确保数据的代表性。
4. 样品采集方法:规定了使用拖网或人工手抓等方式进行样品采集,并强调了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比如避免扰动底质、保持样本完整性等。
5. 样品处理与分析:样品带回实验室后需经过清洗、分类、鉴定等步骤完成初步处理。对于难以辨认种类,则需要借助显微镜或其他辅助设备进一步确认。
6. 结果评价:基于采集到的数据,采用生物指数法(如BMWP指数)来综合评价水体生态质量。同时也要结合物理化学参数一起考量,形成更加全面准确的结论。
7. 报告编写:最终形成的监测报告应当包含基本信息、实施过程描述、数据分析结果以及改进建议等内容,便于相关单位和个人参考使用。
通过严格执行上述各项要求,可以有效提高淡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保护水资源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