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蟹池培育抱卵青虾的场地要求、亲虾选择与放养、日常管理、水质调控、病害防治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范围内利用蟹池进行抱卵青虾培育的生产活动。
Title:Operation Specifications for Cultivating Brooding Green Shrimp in Crab Pond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01/T 1196-2024 蟹池培育抱卵青虾操作规程》是南京市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蟹池中抱卵青虾的培育过程,提高青虾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下将对标准中的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范围与术语定义
该标准适用于南京地区利用河蟹养殖池塘培育抱卵青虾的操作。标准明确规定了“抱卵青虾”是指雌性青虾携带受精卵的状态,这一定义为后续操作提供了明确的概念基础。
二、环境条件要求
标准指出,蟹池应具备良好的水源条件,水体溶解氧含量不得低于5mg/L,pH值保持在7.0-8.5之间,透明度控制在30-40厘米。这些参数直接影响青虾的生存状态和繁殖效果,例如溶解氧不足可能导致青虾缺氧死亡,而过高或过低的pH值会抑制青虾的新陈代谢活动。
三、放养管理
标准建议每亩蟹池放养规格为100-150尾/千克的抱卵青虾母虾200-300尾。此密度既能保证青虾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又能充分利用蟹池资源。同时强调,放养前需对母虾进行消毒处理,常用方法是使用3%食盐水浸泡10分钟,以防止病原菌带入池塘。
四、饲料投喂
标准推荐采用全价配合饲料为主,辅以新鲜小杂鱼和植物性饲料。日投喂量为青虾体重的5%-8%,分早晚两次投喂,其中晚上投喂量占全天总量的60%-70%。这种投喂策略能够满足青虾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促进其健康发育。
五、水质调控
定期检测并调节水质是成功培育抱卵青虾的关键环节。标准要求每月至少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控制在总水量的20%-30%之间。此外,还需定期泼洒生石灰或EM菌等微生物制剂,维持水体微生态平衡,预防疾病发生。
六、病害防治
标准特别强调预防为主的原则,提倡通过改善饲养管理和优化生态环境来减少疾病发生几率。一旦发现病害迹象,应及时查明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治疗。对于药物使用,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规定,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七、收获与销售
当幼虾达到一定规格时即可开始收获。一般而言,当幼虾平均长度达到2-3厘米时为最佳收获时机。收获后要立即进行质量检验,确保产品符合相关食品安全标准后再行出售。
以上便是对该标准部分内容的重点解读,希望对从事青虾养殖工作的人员有所帮助。遵循本标准不仅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还能保障产品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