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长三角地区食品和食用农产品信息追溯体系中数据元的定义、表示规则和编码原则。本文件适用于长三角地区食品和食用农产品信息追溯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应用。
Title:Food and Edi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formation Traceability in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 Part 2: Data Element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01.14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310024.2—2024是长三角地区关于食品和食用农产品信息追溯的重要标准,其第二部分主要聚焦于数据元的规范。以下将对其中的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数据元定义与分类
标准中明确指出,数据元是指在特定上下文中具有明确含义并用于标识、描述或控制信息交换的基本单元。根据用途不同,数据元被划分为基础类、生产类、流通类、销售类等几大类别。例如,基础类数据元包括食品名称、生产日期等基本信息;而流通类则涉及运输方式、物流节点等信息。
数据元属性要求
对于每一个数据元,标准提出了严格的属性要求,主要包括名称、定义、表示格式、数据类型及长度等方面。以“产品批次号”为例,其名称应简洁明了,定义需准确无误,表示格式通常为字符串型且长度不得超过20位字符。这些属性确保了各参与方能够一致地理解并正确使用相关数据元。
数据元编码规则
为了实现高效的信息交换与共享,标准还规定了统一的数据元编码规则。所有数据元均采用层次化编码结构,由主代码段、子代码段以及扩展代码段组成。比如,“01-001-0001”可能代表某一特定类型的食品添加剂信息。这种编码方式不仅便于计算机处理,也利于人工识别。
数据元维护机制
最后,标准强调建立完善的数据元维护机制至关重要。这包括定期更新数据元列表、及时修正错误或过时的内容,并保持与其他相关标准的一致性。此外,还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数据元的反馈与建议过程中来,共同推动该领域的健康发展。
以上是对DB34/T 310024.2—2024中关于食品和食用农产品信息追溯部分关键条文的解读。通过遵循此标准,可以有效提升区域内食品供应链透明度,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