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低碳示范区评价的术语和定义、评价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及评价程序。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厦门市范围内社区类低碳示范区的评价。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Low-carbon Demonstration Zone Evaluation - Community
中国标准分类号:Z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低碳示范区评价技术规范 社区》(DB3502/T 124-2024)是厦门市地方性技术规范,为社区层面推进低碳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评价标准。以下对规范中的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低碳能源系统建设
该规范要求社区应优先采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并鼓励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应用。具体而言,社区内建筑物屋顶应具备安装光伏发电设施的条件,且光伏发电量占社区总用电量的比例不得低于10%。此外,社区需建立能源管理系统,实时监测和管理能源消耗情况,确保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这一条文旨在通过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减少化石能源依赖,降低碳排放强度。
二、绿色建筑与节能改造
规范强调新建建筑必须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包括但不限于建筑节能设计、节水设施配置以及室内空气质量控制。对于既有建筑,则要求定期开展节能改造工作,比如墙体保温隔热处理、门窗更换为节能型产品等。特别指出的是,公共建筑应当率先实施节能改造项目,以起到示范效应。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建筑整体能效水平,减少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浪费。
三、公共交通与慢行交通体系构建
为了促进低碳出行方式的选择,规范提出要完善公共交通网络布局,增加公交线路覆盖范围和服务频率;同时优化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的设计,保障行人及骑行者安全便捷地到达目的地。另外还建议设置共享交通工具停放点,方便居民使用共享单车或电动车代替私家车出行。此举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还能大幅削减机动车辆尾气排放量。
四、废弃物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
在固体废物管理方面,规范倡导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将厨余垃圾与其他生活垃圾分开收集处理,并探索有机废弃物转化为肥料的技术路径。对于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则提倡采取就地回收再利用的方式减少外运量。此外,鼓励企业参与废旧物资回收加工活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闭环。这将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程度,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五、公众参与与宣传教育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规范高度重视提升社会各界对低碳理念的认知度和支持力度。为此,社区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组织架构,定期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向居民普及节能减排知识;并通过设立奖励机制激励个人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只有当每个人都认识到自身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并主动作出改变时,才能真正构建起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低碳示范区评价技术规范 社区》从多个维度明确了社区实现低碳发展目标的具体路径,涵盖了能源结构优化、建筑节能改造、交通方式转型以及废弃物管理体系等多个领域。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应严格按照规定落实各项任务指标,共同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