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实验用猫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的技术要求、检测方法和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实验用猫的寄生虫学质量控制及相关实验室动物管理。
Title:Experimental Cats - Part 2: Parasitological Grades and Monitor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43
国际标准分类号:11.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2/T 2246.2-2024《实验用猫 第2部分: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是湖北省地方标准,为实验用猫的寄生虫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下对标准中几个关键条款进行深度解读。
5.1 寄生虫学等级划分
实验用猫分为三个寄生虫学等级:A级、B级和C级。
A级要求猫体内外均无任何寄生虫感染迹象,包括蠕虫、原虫、节肢动物等。这是最高级别的健康标准,适用于需要极低背景噪声的研究项目。
B级允许有轻微的体内蠕虫感染,但需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且不得检出致病性原虫或体外寄生虫。适合一般性的实验需求。
C级则允许存在一定数量的非致病性寄生虫感染,主要用于教学或初步筛选实验。
5.3 寄生虫学监测频率
对于A级猫,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B级猫每两个月检查一次;
C级猫每季度检查一次。
特别注意,在实验开始前7天内必须完成最后一次监测,并确保结果符合相应等级要求。
6.1 粪便检查方法
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测蠕虫卵,使用显微镜观察原虫包囊。每次采集新鲜粪便样本不少于5克,混合均匀后取适量制片。
如果发现异常,则需进一步做浓缩处理并重复检测,以提高准确性。
7.2 血液检查要点
通过血液涂片染色技术筛查血液寄生虫如巴贝斯虫、埃利希体等。采血量应不少于1毫升,确保足够的细胞数量用于诊断。
同时结合临床症状评估贫血程度及全身状况,必要时可辅以分子生物学手段确认感染情况。
这些条款明确了实验用猫寄生虫防控的具体操作规范,有助于保障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也保护了实验人员的安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根据具体研究目的灵活调整监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