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空间地理要素编码的基本原则、编码规则和应用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上海市范围内空间地理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交换和管理。
Title:Coding Specification for Spatial Geographic Elements
中国标准分类号:L80
国际标准分类号:35.240.7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1/T 1476-2024《空间地理要素编码规范》是上海市地方标准,规定了空间地理要素的分类、编码结构及具体编码方法。以下选取部分关键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一、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上海市行政区域内空间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处理、交换和共享。
二、术语和定义
1. 空间地理要素:指具有特定位置和属性特征的地理事物。
2. 编码:为便于管理和使用,按照一定规则赋予空间地理要素唯一标识符的过程。
三、分类原则
1. 按照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活动两大类划分。
2.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水系、植被等;社会经济活动涵盖交通设施、建筑物、行政区划等。
四、编码结构
采用层次化编码方式,由大类码、中类码、小类码及顺序码组成:
1. 大类码:两位数字表示主类别;
2. 中类码:两位数字进一步细分;
3. 小类码:两位数字具体描述类型;
4. 顺序码:四位数字确保同一类型下元素唯一性。
五、具体条文解析
1. 第5.1节关于大类码的规定指出,所有自然地理要素统一以“1”开头,而社会经济要素则从“2”开始编号。
2. 第5.2节强调了对于新增或特殊用途的空间地理要素,在现有体系内找不到对应位置时,应遵循不破坏原体系完整性原则增设新代码,并及时更新数据库。
3. 第6章要求各级政府机构在执行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该标准,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通过上述解读可以看出,《空间地理要素编码规范》不仅为上海市提供了标准化的数据管理框架,还促进了跨部门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