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杉木针阔混交林造林的技术要求,包括造林地选择、树种配置、苗木培育、栽植技术、抚育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广东省内杉木针阔混交林的营造和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and Broadleaf Mixed Forest Afforestation in Guangdo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杉木针阔混交林是一种重要的生态林型,能够有效提升森林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DB44/T 2466—2024 杉木针阔混交林造林技术规程》为该类型林地的营造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以下选取规程中的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1. 造林地选择
根据规程要求,造林地应选择在海拔500米以下、土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区域。特别强调了避免选择易积水或土层过薄的地方,这主要是因为这些条件不利于杉木和针阔树种的生长发育。同时,还应注意避免重茬造林,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2. 苗木质量与处理
苗木质量直接关系到造林的成功率。规程规定,用于造林的杉木苗高应不低于30厘米,地径不小于0.3厘米;针阔树种则需根据具体种类调整标准。此外,在栽植前应对苗木进行适当的修剪和浸水处理,以提高其成活率。例如,将苗木根系浸泡在清水中24小时可以有效缓解运输过程中的水分损失。
3. 栽植密度与配置方式
规程建议的栽植密度为每公顷种植2200至3300株,其中杉木占60%-70%,其余为针阔树种。这种配置既能保证杉木作为主要经济树种的优势地位,又能充分发挥针阔树种的辅助作用。具体的配置方式可以根据地形地貌灵活调整,比如在坡度较大的地方采用“品”字形布局,而在平坦地带则可采用正方形或矩形排列。
4. 抚育管理措施
抚育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幼林期。规程指出,在头两年内每年至少要进行两次除草松土作业,并结合施肥促进苗木生长。对于针阔树种,还需定期修剪侧枝,以便集中养分供应主干。另外,为了防止火灾等自然灾害对幼林造成损害,应建立防火隔离带并配备必要的灭火设备。
5. 病虫害防治
针对常见的病虫害问题,规程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例如,在春季注意检查是否有松毛虫危害迹象,一旦发现应及时喷洒生物农药;而对于杉木炭疽病,则可通过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来降低发病率。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DB44/T 2466—2024 杉木针阔混交林造林技术规程》不仅涵盖了从造林准备到后期管理全过程的技术要点,而且充分考虑到了广东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特点。遵循此规程进行操作,有助于实现高效稳定的杉木针阔混交林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