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西藏黄牛改良效果评价的术语和定义、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及结果判定。本文件适用于西藏黄牛品种改良效果的评价及相关管理工作。
Title:Tibet Yellow Cattle Improvement Effect Evaluation Standard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4T 0334-2024《西藏黄牛改良效果评价标准》是西藏地区首个专门针对当地黄牛品种改良效果制定的技术规范。该标准从2024年正式实施,对于推动西藏地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术语和定义部分,标准明确了“改良效果”是指通过引入外来优良品种与本地西藏黄牛杂交后,在生产性能、繁殖性能及适应性等方面所取得的进步程度。这为后续评价提供了统一的衡量基准。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标准提出了包括生长发育、产奶量、肉质品质以及抗病能力等多方面的具体量化指标。例如,要求18月龄体重应达到350公斤以上;成年母牛日产奶量不低于8公斤;肌肉脂肪含量需保持在3%-5%之间。这些数据为实际操作提供了明确指导。
针对繁殖性能的评估,标准特别强调了繁殖率这一核心指标,规定每年每头母牛至少要有一次成功配种,并且羔羊成活率不得低于90%。此外还对公牛精液质量设定了严格标准,精子活力需大于70%,密度不低于1亿/ml。
在环境适应性方面,标准指出改良后的个体必须能够耐受高原低氧、低温等恶劣条件。具体表现为耐寒指数不低于0.8,耐缺氧指数不低于0.75。这一要求确保了改良成果在当地生态环境中的可持续性。
另外,标准还建立了完整的档案管理制度,要求对每一头改良牛建立电子档案,记录其系谱信息、生长发育过程及各项检测结果。同时规定每年应对群体进行不少于两次全面体检,并将数据录入系统以备长期跟踪观察。
最后,标准强调了评价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要求由第三方专业机构执行,并采用盲样检测等方式防止人为因素干扰。评价报告需经专家组审核后方可发布,确保结果的真实可信。
总之,DB54T 0334-2024标准为西藏黄牛改良工作提供了科学系统的评价框架,不仅有助于提高当地养殖效益,也为全国其他高寒牧区的畜禽改良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