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甘蔗金龟子综合防控的术语和定义、防控原则、监测与预警、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化学防控及综合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广西地区甘蔗种植过程中金龟子的综合防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ntegrated Control of Sugarcane June Beetl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5/T 2742-2023《甘蔗金龟子综合防控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广西地区甘蔗种植中金龟子防治的技术规范。该标准从监测预警、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到化学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规定,旨在减少金龟子对甘蔗生产的危害,保障甘蔗产业的健康发展。
首先在监测预警方面,标准要求定期巡查甘蔗田间,观察金龟子成虫和幼虫的发生动态。特别是在每年的3月至6月金龟子成虫羽化期,应设置诱捕器进行集中诱杀,并记录诱捕数量,分析种群密度变化趋势。一旦发现虫口密度达到防治指标,即需及时采取措施。这一环节强调了早期监测的重要性,能够为后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在农业防治部分,标准提倡合理轮作倒茬,避免连续多年在同一地块种植甘蔗。同时建议深耕深翻土壤,在秋季收获后或春季种植前进行一次全面的土壤翻耕,将越冬幼虫暴露于地表,利用自然天敌捕食或冻死部分害虫。此外还提到选用抗病虫品种,虽然目前甘蔗抗金龟子品种较少,但可作为长期育种方向之一。
物理防治方法则包括人工捕捉成虫以及设置频振式杀虫灯等。对于零星发生的区域,组织人工在清晨或傍晚进行人工捕捉成虫;而在较大规模种植区,则推荐安装频振式杀虫灯,每30-50亩安装一盏,悬挂高度约为1.5米,每天开灯时间控制在18:00至次日6:00之间。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且效果显著,尤其适合夜间活动频繁的金龟子种类。
生物防治是近年来备受推崇的方式,标准特别指出要保护和利用本地天敌资源。例如利用寄生蜂、捕食性昆虫等自然天敌来控制金龟子种群数量。同时鼓励使用微生物制剂如白僵菌、绿僵菌等进行喷雾处理,这些病原微生物能够在害虫体内繁殖并致其死亡,具有安全环保的特点。此外还可以采用植物源农药如苦参碱、印楝素等进行喷洒,既能有效杀灭害虫又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化学防治被列为最后手段,仅在其他措施无效时才可考虑使用。标准明确要求严格按照农药标签说明用药,不得随意加大剂量或缩短间隔期。推荐使用的药剂包括吡虫啉、噻虫嗪等新烟碱类杀虫剂,以及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施药方式可以采用地面喷雾或无人机飞防,确保药液均匀覆盖植株叶片和根际土壤。同时强调要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总之,《甘蔗金龟子综合防控技术规程》为甘蔗生产中的金龟子防治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指导。通过实施本标准,不仅可以有效降低金龟子的危害程度,还能促进甘蔗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