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抱茎菝葜种子繁育的技术要求、场地选择、播种方法、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环节。本文件适用于抱茎菝葜的种子繁育及种植生产过程。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eed Propagation of Dioscorea Bulbifer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331/T 60-2024 抱茎菝葜种子繁育技术规程》是由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抱茎菝葜的种子繁育过程,提高种苗质量,促进其野生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种子采集
标准规定,应在果实完全成熟时进行采摘,通常是在每年的9月至10月间。成熟的标志是果实由绿色转为紫黑色,并且果皮表面光滑有光泽。采摘时应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作为采种母株,以确保后代遗传品质优良。同时强调不得过度采收,需留有足够的自然繁殖量来维持种群数量稳定。
二、种子处理
采集后的种子需要立即去除果肉并清洗干净,避免长时间堆积导致发热影响发芽率。清洗后可采用沙藏法进行低温层积处理,具体做法是将种子与湿润河沙按1:3的比例混合,在温度保持在0℃至5℃之间的环境中存放60天左右。这样可以打破种子休眠期,提高后续播种的成功率。
三、播种育苗
播种前要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选用富含有机质、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最为适宜。播种深度一般控制在1.5厘米左右,行距保持在20厘米以上。播种后覆盖一层薄土,并适当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苗床搭建遮阳网,防止强光直射造成幼苗灼伤。此外还应注意定期检查病虫害情况,一旦发现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治。
四、田间管理
当幼苗长出真叶后即可移栽定植,株距建议为30厘米×30厘米。定植初期要加强水分供应,保持土壤湿润但不积水。随着植株逐渐长大,可逐步减少灌溉次数,促进根系发育。施肥方面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前期以氮肥为主,后期增施磷钾肥,促进开花结果。同时要注意及时修剪枯黄叶片,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害发生几率。
五、病虫害防控
抱茎菝葜常见的病害包括炭疽病、白粉病等,可通过轮作倒茬、合理密植等方式预防;对于蚜虫、红蜘蛛等害虫,则可以使用生物农药如印楝素乳油或高效低毒化学药剂交替喷洒。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繁育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的规定,确保产品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科学管理和技术应用,《DB5331/T 60-2024》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完整有效的抱茎菝葜种子繁育方案,不仅有助于提升种苗质量,也为当地特色植物资源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