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北京市关停退出工业企业原址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查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工作程序、资料收集与分析、现场踏勘、人员访谈、风险筛查判断以及结果报送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范围内关停退出工业企业原址用地的土壤污染风险筛查工作。
Title:Risk Screening Guidelines for Soil Pollution of Former Industrial Sites after Closure and Exit in Beij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Z 73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80.1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2216-2024 停产退出工业企业原址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查指南》是北京市发布的关于土壤污染风险管理的重要技术规范。以下将对其中的关键条款进行深度解读:
1. 适用范围
该标准适用于北京市内因停产或退出而不再使用的工业用地,在土地用途变更前进行土壤污染风险筛查工作。这明确了标准的适用对象和地理区域,确保了其在特定环境下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2. 术语定义
标准中对“土壤污染风险筛查”、“潜在污染源”等专业术语进行了明确界定。例如,“潜在污染源”被定义为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设施、设备或活动,这一定义有助于识别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从而提高筛查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3. 筛查程序
筛查程序包括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初步采样分析及风险评估四个阶段。资料收集要求全面掌握场地历史使用情况;现场踏勘则是通过实地考察进一步核实资料信息;初步采样分析旨在获取关键数据以判断是否存在污染超标现象;风险评估则基于以上步骤的结果来确定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措施。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操作要求和技术指标,确保整个过程科学严谨。
4. 样品采集与分析
在样品采集方面,规定了采样点布设原则、数量要求以及采样深度等内容。比如对于一般工业用地,建议每50米设置一个采样点,并且至少采集表层(0-0.5米)和深层(1.0-2.0米)两层样品。同时强调了样品保存运输条件,避免因不当处理导致检测结果失真。
5. 风险分级与处置建议
根据筛查结果,将地块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三个等级。低风险地块可以直接进入下一阶段开发利用流程;中风险地块需开展补充调查并制定相应管控方案;高风险地块则必须实施修复工程后方可投入使用。这种分级管理方式既体现了灵活性又保证了安全性。
6. 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
要求相关单位及时公开筛查过程中的重要信息,如污染状况、治理计划等,并鼓励周边居民积极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此举不仅增强了透明度还能有效缓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稳定发展。
7. 监督管理
明确指出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监督指导整个筛查过程,并定期检查执行情况。此外还建立了信用评价体系,对不按规定操作的企业给予相应处罚措施。
综上所述,《DB11/T 2216-2024》为北京市范围内停产退出工业企业原址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查提供了详细的指导框架,从理论到实践都做了深入细致的规定,对于保障公众健康维护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