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耕地和林地损害程度鉴定的术语和定义、鉴定原则、鉴定程序、损害程度分级及鉴定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范围内耕地和林地因人为活动或自然因素造成的损害程度鉴定。
Title:Cultivated Land and Forest Land Damage Degree Appraisal Specific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52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耕地和林地损害程度鉴定规范》(DB32/T 4740-2024)是一项江苏省地方标准,用于指导耕地和林地损害程度的科学鉴定。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江苏省范围内因人为活动或自然灾害导致的耕地和林地损害程度的鉴定工作。这为后续的具体操作提供了明确的工作领域界定。
2. 术语和定义:
- 耕地损害:指由于外界因素影响,造成耕地土壤结构破坏、肥力下降或生产能力降低的现象。
- 林地损害:指由于外界因素影响,造成林地植被覆盖减少、土壤侵蚀加剧或生态系统功能受损的情况。
3. 损害分类:
- 根据损害性质分为物理性损害、化学性损害和生物性损害。
- 物理性损害主要涉及地形地貌改变、土壤压实等;化学性损害包括污染物排放引起的土壤酸化碱化;生物性损害则关注病虫害对植被的影响。
4. 损害程度分级:
- 将损害程度划分为轻微、一般、严重三个等级。轻微损害通常不会显著影响土地使用功能,而严重损害会导致土地丧失原有用途。
- 对于不同类型的损害,制定了具体的量化指标来判断其属于哪个等级。
5. 鉴定程序:
- 鉴定过程应包括现场调查、资料收集、实验室检测及综合分析四个阶段。
- 现场调查需记录损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及其影响范围;资料收集则要求获取历史数据以对比当前状况。
6. 报告编写:最终形成的鉴定报告应当包含基本信息、调查结果、损害评估以及建议措施等内容,并附上必要的图表和照片作为佐证材料。
以上内容基于标准文本进行了提炼与阐述,旨在帮助相关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此规范。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