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贵州针茶的加工技术要求、加工工艺流程及质量控制措施。本文件适用于贵州省内生产的贵州针茶加工过程的技术指导和质量管理。
Title:Guizhou Green Tea - Guizhou Needle Tea Process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7.140.1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2/T 637-2023《贵州绿茶 贵州针茶加工技术规程》是贵州省针对针形绿茶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该标准对贵州针茶的加工工艺、质量要求以及检验方法进行了规范,下面从几个关键点进行详细解读。
一、原料要求
标准规定,用于制作贵州针茶的鲜叶应采自适制绿茶的茶树品种,且采摘时间应在清明节前至谷雨节后之间。鲜叶等级分为特级、一级和二级三个级别,其中特级鲜叶要求芽头饱满、匀整一致,长度不超过4厘米;一级鲜叶要求芽叶完整,长度在4至6厘米之间;二级鲜叶则允许有少量单片叶或稍长的芽叶。
二、加工工艺流程
1. 鲜叶摊放:鲜叶采摘后需及时摊放在清洁的竹席上,厚度控制在5-8厘米,避免阳光直射,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自然萎凋,时间一般为4-6小时,期间要定期翻动以保持均匀失水。
2. 杀青:采用锅式杀青机或滚筒杀青机进行杀青处理。杀青温度控制在220℃-260℃之间,投叶量根据设备大小确定,以保证杀青效果。杀青过程中需不断翻炒,使茶叶受热均匀,直至叶片柔软、色泽变为暗绿色、青草气消失即可出锅。
3. 揉捻:将杀青后的茶叶放入揉捻机中进行揉捻,压力先轻后重,时间控制在30-40分钟。揉捻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茶叶断裂过多,形成条索紧结的形状。
4. 做形:这是贵州针茶特有的工序,通过手工操作或机械辅助,将揉捻后的茶叶进一步塑造成细长如针的形态。此过程需要耐心细致的操作,确保每根茶叶都达到理想的长度和均匀度。
5. 干燥:采用烘干机进行干燥处理,温度控制在100℃-120℃范围内,分两次完成。第一次干燥称为毛火,温度较高,目的是快速蒸发水分;第二次干燥称为足火,温度较低,主要是巩固品质,直至茶叶含水量降至6%以下为止。
三、产品质量要求
1. 感官指标:贵州针茶的感官指标包括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五个方面。外形要求条索紧细圆直,色泽翠绿润泽;汤色要求清澈明亮,呈黄绿色;香气要求高爽持久,具有典型的栗香或兰花香;滋味要求鲜醇回甘,无苦涩味;叶底要求嫩绿匀齐,完整度好。
2. 理化指标:水分含量不得超过6%,总灰分含量不得超过6.5%,水浸出物含量不得低于36%。
3. 卫生指标:按照GB 2762的规定执行,确保产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四、检验规则
1. 组批与抽样:同一产地、同一生产日期的产品为一个批次。抽样时按一定比例随机抽取样品,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
2. 检验项目:包括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和卫生指标等。
3. 判定规则:若所有检验项目均符合标准要求,则判定为合格品;若有任一项目不符合要求,则判定为不合格品。
五、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1. 标志:产品包装上应标明产品名称、规格、生产单位、生产日期等内容,并附有产品质量合格证明。
2. 包装:采用防潮、防尘的专用包装材料,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保质期。
3. 运输:运输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日晒雨淋,保持车厢内清洁干燥。
4. 贮存:应存放在阴凉通风处,远离高温、潮湿环境,避免与其他异味物品混放。
总之,《贵州绿茶 贵州针茶加工技术规程》为贵州针茶的标准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促进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