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贵州省耕地质量等别评价的术语和定义、评价原则、评价程序、评价方法和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贵州省行政区域内耕地质量等别评价工作。
Title:Land Quality Grade Evaluation - Part 1: Evaluation Specific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32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2/T 1776.1-2023《耕地质量等别评价 第1部分:评价规范》是贵州省地方标准,规定了耕地质量等别评价的基本原则、技术流程和评价方法等内容。以下是对该标准中几个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评价原则
标准明确指出耕地质量等别评价应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和实用性原则。科学性要求评价过程基于土壤学、农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客观性强调依据实际调查数据进行分析,避免主观臆断;实用性则注重评价结果能指导农业生产实践。
技术流程
评价工作主要包括资料收集与整理、野外调查、样品采集与检测、数据分析与处理四个阶段。其中,野外调查需覆盖所有评价单元,并记录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理化性质等信息;样品采集应按照统一标准执行,确保代表性。
评价方法
耕地质量等别主要通过综合指数法确定。综合指数由自然质量分值和社会经济条件调整系数两部分组成。自然质量分值反映耕地自身的生产能力,包括土壤肥力、灌溉条件等因素;社会经济条件调整系数考虑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耕地利用的影响。
数据采集要求
对于基础数据采集,《规范》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例如,土壤样品采集时,每个采样点至少取三个重复样本混合后送检;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比例尺不得低于1:10000,并且要标注清楚各类用地的具体位置。
结果表达
最终评价结果以表格形式呈现,包含各评价单元的具体得分、排名及其对应的等别。同时还需要编制详细的评价报告,内容涵盖评价背景、方法、过程以及结论建议等。
以上是对DB52/T 1776.1-2023部分重要内容的解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请务必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上述规定,确保评价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