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血液中37种游离氨基酸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原理、试剂和材料、仪器设备、样品处理、分析步骤、结果计算与表示、精密度要求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临床医学检验及科研领域中对血液中37种游离氨基酸的定量分析。
Title:Determination of 37 Free Amino Acids in Blood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中国标准分类号:未提供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本文将聚焦于《TSATA 076-2024 血液中37种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与旧版标准的主要差异,重点解读“样品前处理中内标物的选择与使用”这一关键环节。内标物在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和可比性上具有重要作用。
在旧版标准中,对于内标物的要求较为笼统,仅提及需选择化学性质稳定的化合物作为内标,并未给出具体指导。而在新版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内标物应为结构相似且不参与任何化学反应的氨基酸衍生物,如13C标记的赖氨酸或苯丙氨酸。此外,还要求内标物浓度需保持恒定,通常设定为50μmol/L,以减少因样品基质效应导致的偏差。
实际操作时,首先制备含目标氨基酸及选定内标的混合溶液,确保两者体积比一致。然后取等量血液样本加入上述混合液,涡旋混匀后静置离心分离蛋白沉淀。上清液经滤膜过滤后即可进样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在每次实验过程中都应对内标回收率进行验证,当其波动超过±10%时,需重新校准仪器参数直至符合要求为止。
通过严格遵循新版标准中关于内标物的规定,可以有效提高测定结果的精确度与可靠性,为临床诊断提供更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