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利用牛粪养殖蚯蚓的技术要求,包括场地选择、养殖设施、牛粪预处理、养殖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环节的操作规范。本文件适用于以牛粪为基质进行蚯蚓养殖的生产活动及相关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Earthworm Breeding Using Cow Manure
中国标准分类号:B4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5922—2024《牛粪养殖蚯蚓技术规程》是一项针对蚯蚓养殖的重要地方标准,主要规定了利用牛粪作为基质养殖蚯蚓的技术要求。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选址与设施搭建
标准条文: 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且交通便利的地方建设养殖场。场地周围应无污染源,距离居民区至少500米以上。
解读: 这一条强调了环境对蚯蚓健康生长的重要性。良好的地理位置可以减少外界因素干扰,确保蚯蚓生活环境的清洁和稳定。远离居民区则有助于避免因气味等问题引发的社区矛盾。
牛粪处理
标准条文: 使用新鲜或发酵后的牛粪作为培养基质,堆肥时间不少于30天,pH值控制在6.5-8.0之间。
解读: 新鲜牛粪直接使用可能会导致温度过高,不利于蚯蚓生存。通过适当堆肥不仅能够降低温度,还能改善其结构,增加透气性,同时调整酸碱度至适宜范围(6.5-8.0),为蚯蚓提供一个理想的生存环境。
蚯蚓品种选择
标准条文: 应选用适应性强、繁殖力高的本地品种如赤子爱胜蚓等。
解读: 不同种类的蚯蚓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各不相同,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并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及高繁殖率的品种是提高养殖成功率的关键之一。赤子爱胜蚓因其较强的适应性和较高的经济价值而被广泛推荐用于此类养殖项目。
日常管理
标准条文: 定期检查养殖床湿度保持在60%-70%,每周翻动一次以保证通气,并及时清理死亡或病弱个体。
解读: 湿度直接影响着蚯蚓的新陈代谢活动,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其造成不利影响。定期翻动不仅可以促进氧气流通,防止厌氧菌滋生,还有助于均匀分布养分。此外,及时清除病虫害有助于维持整个系统的健康状态。
收获与销售
标准条文: 当蚯蚓密度达到每平方米1000条以上时即可开始收获,采用分批采收方式,每次采收量不超过总量的三分之一。
解读: 合理安排收获计划不仅能保证持续稳定的产量,也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分批收获的方式既满足市场需求又能给剩余部分留出足够的时间恢复增长。
以上就是DB13/T 5922—2024《牛粪养殖蚯蚓技术规程》中几个重要方面的深入分析,希望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