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刺参人工保苗的场地选择、设施要求、苗种选择与投放、饲养管理、病害防治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范围内刺参人工保苗的生产活动。
Title:Specification for Artificial Juvenile Seaweed Rearing of Apostichopus japonicu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1846-2013《刺参人工保苗技术规范》是河北省地方标准,规定了刺参(又名海参)人工保苗的技术要求。以下为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度解读:
苗种选择
标准要求选用体质健壮、无病害、规格整齐的刺参苗种。具体来说,苗种的体长应达到5厘米以上,体重在0.5克左右。同时,苗种的活力要强,在水中游动迅速,附着牢固。这一规定旨在确保苗种具有良好的生长潜力和抗逆性,避免因苗种质量差而导致的养殖失败。
养殖环境
标准强调养殖池塘水质需符合GB 11607的规定,即海水pH值保持在7.8~8.6之间,溶解氧含量不低于5mg/L,盐度范围为25‰~35‰。此外,池塘底部淤泥厚度不得超过10cm,并且定期清理以防止有害物质积累。这些措施能够为刺参提供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减少疾病发生几率并促进其正常发育。
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工作包括投饵、换水及病害防治等方面。投喂时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保证饵料新鲜且营养均衡。每周至少更换一次池水,每次换水量控制在总水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对于病害防控,则需要定期检测水质指标,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处理。通过科学合理的日常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刺参存活率与产量。
收获时间
根据标准建议,当刺参个体平均体重达到30g以上时即可开始收获作业。通常情况下,从放苗到收获大约需要经历18个月左右的时间周期。合理把握收获时机不仅有利于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也有助于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之,《刺参人工保苗技术规范》从苗种挑选到最终收获都给出了明确指导,有助于从业者掌握正确操作方法从而实现高效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