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白毛树皮象的防治技术,包括监测、预防和控制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内白毛树皮象的防治工作及相关管理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Control of Cossus ligniperda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1763-2013《白毛树皮象防治技术规程》是河北省地方标准,主要规定了白毛树皮象的监测、预防和治理的技术要求。以下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1. 白毛树皮象:指危害林木的特定昆虫种类。
2. 监测点:用于观察和记录白毛树皮象发生情况的固定地点。
二、监测
4.1 监测时间:每年4月至10月,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监测。
解析:这一时间段覆盖了白毛树皮象的主要活动期,定期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虫害迹象。
4.2 监测方法:采用样线法或样地法,在每个监测点设置不少于5株代表性树木。
解析:明确监测方法和样本数量,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便于后续分析。
三、预防
5.1 树干涂白:在春季和秋季对树干进行涂白处理,涂白高度为1米以上。
解析:涂白可以有效防止成虫产卵,减少幼虫孵化率,同时还能起到一定的杀菌作用。
5.2 林间卫生:清除枯枝落叶,集中销毁,避免虫源扩散。
解析:保持良好的林间卫生条件,可以有效降低虫害的发生概率,维护森林健康。
四、治理
6.1 物理防治:利用灯光诱杀成虫,每公顷设置不少于5盏黑光灯。
解析:物理防治是一种环保且高效的手段,通过灯光吸引并消灭成虫,减少种群数量。
6.2 化学防治:在虫害严重时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喷雾,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解析:化学防治需谨慎使用,应选择对环境影响小的药剂,并严格控制用药量和频率,避免产生抗药性。
五、效果评估
8.1 每次防治后7天内检查防治效果,成虫死亡率不低于90%为合格。
解析:设定明确的评估指标,有助于检验防治措施的有效性,为后续调整提供依据。
六、附录
A.1 样线法监测记录表:包括日期、天气状况、监测人员等信息。
解析:详细的记录表有助于系统化管理监测数据,便于长期跟踪研究。
以上内容是对DB13/T 1763-2013标准中关键条款的深入解读,旨在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标准,有效开展白毛树皮象的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