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鲟鱼受精卵人工孵化的场地选择、设施设备、孵化技术、水质管理及病害防控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鲟鱼受精卵的人工孵化生产及相关管理活动。
Title:Specification for Artificial Incubation of Sturgeon Fertilized Egg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5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1621-2012《鲟鱼受精卵人工孵化技术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鲟鱼受精卵人工孵化的技术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孵化环境条件
1. 水质要求:标准规定孵化用水应符合GB/T 11607的规定,即水源需清澈无污染,溶解氧含量不低于5mg/L,pH值在6.5至8.5之间。这一要求确保了鲟鱼受精卵在适宜的水环境中发育,避免因水质问题导致孵化失败。
2. 水温控制:孵化期间水温应保持在12℃至20℃范围内。过高或过低的水温都会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标准特别强调要根据季节变化调整水温,以模拟自然环境中的温度波动。
孵化设施
3. 孵化设备选择:推荐使用多孔增氧盘式孵化槽或流水式孵化槽。这些设备能够提供均匀的水流和氧气供应,有利于受精卵的均匀孵化。同时,设备材质应选用对鱼苗无害的材料。
4. 消毒处理:孵化前应对孵化槽进行全面清洗并用高锰酸钾溶液消毒。这一步骤旨在消除可能存在的病原体,保障孵化过程的安全性。
孵化管理
5. 投卵密度:每平方米孵化槽投放受精卵数量不得超过10万粒。过高的密度会导致氧气不足,影响孵化率。合理控制投卵密度有助于提高孵化质量和幼苗健康度。
6. 日常巡查:每天至少两次检查孵化槽内情况,包括观察水流是否顺畅、是否有死卵等情况。及时清理死卵可以防止其腐烂污染水质。
7. 破膜期管理:当大部分鱼苗破膜后,应逐渐降低水位,使鱼苗能顺利游动觅食。此阶段需要密切注意水温和溶氧的变化,确保鱼苗顺利适应外界环境。
通过遵循上述标准条款,可以有效提升鲟鱼受精卵的人工孵化成功率,促进鲟鱼养殖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