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香鱼育苗与水泥池养殖的技术要求、操作规程及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香鱼在水泥池中的育苗和养殖生产。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Fingerling Cultivation and Concrete Pond Culture of Ayu (Plecoglossus altiveli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福建省地方标准《DB35/T 705-2006 香鱼育苗与水泥池养殖技术规范》是指导香鱼(学名:Osphronemus gouramy)在福建地区人工繁育和水泥池养殖的重要依据。该标准从亲本选择、繁殖条件、苗种培育到成鱼养殖等环节都做出了明确要求,以下将重点解读其中的关键内容。
一、亲本选择
标准规定亲本应来源于健康无病害的群体,雌雄比例为1:1至1:1.5。亲鱼体重应在300克以上,体长不少于20厘米,且具备良好的生殖能力。选择时需注意观察鱼体外观,确保无畸形、无损伤,并具有鲜艳的颜色和活跃的游动状态。这些要求旨在保证后代具有优良的遗传特性和生长潜力,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二、繁殖环境
繁殖池面积建议在200平方米左右,水深保持在1.5米至2米之间。池底铺设沙土或细石子以模拟自然环境,同时设置隐蔽物如竹筒、瓦片等供亲鱼产卵使用。水质管理方面,要求溶解氧含量不低于5毫克/升,pH值维持在7.0至8.0范围内,氨氮浓度控制在0.2毫克/升以下。定期更换新水并监测水质指标是保障成功孵化的基础。
三、苗种培育
孵化后的仔鱼最初依靠卵黄囊提供营养,在完全吸收后开始摄食轮虫、小型枝角类等饵料。培育期间需逐步增加投喂量,同时调整饲料种类,包括人工配合饲料与天然饵料相结合的方式。每平方米水面放养密度不宜超过300尾,随着个体增大逐渐降低密度。此外,还需密切关注水质变化,适时增氧换水,防止疾病发生。
四、成鱼养殖
对于成鱼养殖,推荐采用规格为10米×10米×1.5米的标准水泥池作为养殖单元。每池投放规格一致的鱼苗约2000尾,前期以高蛋白饲料为主,后期适当添加植物性饲料平衡营养结构。整个养殖周期内要严格执行轮捕轮放制度,避免因过度密集而导致生长停滞或病害爆发。同时,加强日常巡塘工作,及时清除残饵杂物,保持良好生态环境。
五、疾病防控
预防为主始终贯穿于整个养殖过程之中。首先应对引进的所有亲本及苗种进行全面检疫,排除潜在病原携带者;其次建立健全消毒体系,包括对养殖设施定期清洗消毒以及合理使用药物治疗等措施。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隔离病鱼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切勿盲目用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通过遵循上述标准中的各项技术规范,可以有效提升香鱼育苗与水泥池养殖的成功率,促进渔业生产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