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东南201谷秆两用稻的栽培技术要求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规范。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内东南201谷秆两用稻的种植与秸秆资源化利用。
Title:Cultivation and Straw Utiliz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Dual-purpose Rice Variety Southeast 201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5/T 648-2005《谷秆两用稻 东南201 栽培与秸秆利用技术规范》是一项福建省地方标准,旨在指导种植者科学栽培谷秆两用稻品种“东南201”,并合理利用其秸秆资源。以下为该标准的重要条文及详细解读:
一、播种与育秧
1. 播种期:应在当地气温稳定通过10℃时开始播种,一般在4月上旬至中旬。
解读:此规定确保了幼苗在适宜温度下生长,避免低温对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2. 秧田准备:秧田应选择肥沃、排灌方便的土地,每亩施入腐熟有机肥1000-1500公斤作为基肥。
解读:良好的土壤条件和充足的养分供给是培育健壮秧苗的基础,有助于提高移栽后的成活率和产量。
二、田间管理
1. 插秧密度:行距为25-30厘米,穴距为15-20厘米,每穴插2-3株苗。
解读:合理的种植密度既能保证植株有足够的空间生长发育,又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 追肥管理:在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分别追施尿素7.5-10公斤/亩,并结合灌溉进行施肥。
解读:分蘖期追肥促进分蘖增多,增加有效穗数;拔节孕穗期追肥则有利于穗大粒多,提升最终产量。
三、病虫害防治
1. 主要病害有纹枯病、稻瘟病等,主要虫害有稻飞虱、螟虫等。
解读:了解常见病虫害种类及其发生规律,有助于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减少损失。
四、秸秆利用
1. 收获后可将秸秆粉碎还田,每亩施用量不少于2000公斤。
解读:秸秆还田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结构,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收获
1. 当全田90%以上的稻穗变黄且籽粒坚硬时即可收获。
解读:适时收获可以保证稻谷品质,同时也有利于后续秸秆处理工作的开展。
以上内容基于DB35/T 648-2005标准中的关键点进行了阐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