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菲律宾蛤仔养成的技术要求,包括养殖环境、苗种放养、饲养管理、病害防治及收获等环节的技术规范。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范围内菲律宾蛤仔的养成生产。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ultivation of Philippine Clam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5/T 158.5-2001《菲律宾蛤仔养殖技术规范》是福建省地方标准,规定了菲律宾蛤仔养成的技术要求。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解读:
1. 苗种选择:苗种应来源于健康无病害的亲贝,规格整齐、附着牢固。这确保了养殖起点的良好状态,避免因弱苗导致后续生长不良。
2. 苗种运输:运输过程中要保持适宜温度和湿度,防止机械损伤。此条强调了运输环节对苗种存活率的重要性,需采取有效措施保护。
3. 放养密度:根据底质条件确定合理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2000-3000粒。合理的放养密度既能充分利用水体资源,又能保证个体充分生长。
4. 日常管理:定期检查水质状况,及时调整养殖环境。这一要求突出了日常管理对于维持良好养殖条件的关键作用。
5. 病害防治:建立完善的预防体系,一旦发现病害立即隔离处理。病害防控是保障养殖成功的重要环节,需提前做好准备。
6. 收获标准:达到商品规格后适时收获,通常壳长需达到3cm以上。明确收获标准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并保护资源。
这些条款从苗种到收获全面覆盖了菲律宾蛤仔养殖全过程,为养殖户提供了科学指导。遵循这些规范能够有效提升养殖成功率与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