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菲律宾蛤仔采苗和培育的技术要求、操作方法及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内菲律宾蛤仔的采苗和培育生产活动。
Title:Philippine Clam Spat Collection and Cultiv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5/T 158.3-2001《菲律宾蛤仔标准综合体 第3部分:采苗和培育技术规范》是福建省地方标准,规定了菲律宾蛤仔的采苗和培育技术要求。以下对标准中关键内容进行解读。
1. 采苗场选择:采苗场应选择在潮间带中、高潮线附近,底质为泥沙或砂泥混合,且平坦开阔、潮流畅通、风浪较小的地方。采苗场水深一般为0.5-2米。这一要求确保了幼体附着环境适宜,有利于提高附苗率。
2. 苗种质量:采收的苗种规格整齐,壳长应在1cm以上,无破损,无病害。苗种活力强,放入海水中有明显反应。该要求保证了苗种质量,为后续培育奠定了基础。
3. 苗种培育:培育池面积以500-1000平方米为宜,水深保持在0.8-1.2米。每日换水2次,每次换水量为池水总量的1/3-1/2。投喂新鲜藻类,如角毛藻、扁藻等,每日投喂量为每万粒苗种1克干重。这一系列措施能够满足苗种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和生活环境。
4. 病害防治:定期检查苗种健康状况,发现病害及时隔离处理。使用符合国家规定的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时间间隔。这有助于防止病害传播,保障养殖安全。
5. 养殖密度:养成池内养殖密度以每平方米2000-3000只为宜。过高的密度会影响个体生长速度,增加患病风险。合理的密度可以充分利用养殖空间,提高产量。
6. 日常管理:保持养殖设施完好,定期清洗进排水系统,防止淤积堵塞。做好水质监测工作,保持溶解氧含量在5mg/L以上,pH值7.8-8.6之间。良好的日常管理是保证养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遵循上述标准要求,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开展菲律宾蛤仔的采苗与培育工作,可以有效提高苗种质量和成活率,促进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