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棕斑腹刺鲀、暗鳍腹刺鲀在加工过程中的安全要求和技术规范,包括原料验收、加工工艺、卫生控制、包装与储存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棕斑腹刺鲀和暗鳍腹刺鲀的加工企业及相关单位。
Title:Safety Processing Specification for Takifugu porphyreus and Takifugu obscurus
中国标准分类号:XK 01
国际标准分类号:67.2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5/T 532-2004《棕斑腹刺鲀和暗鳍腹刺鲀安全加工规范》是一项福建省地方标准,旨在确保这两种腹刺鲀在加工过程中的安全性。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1. 原料验收:标准要求对原料进行严格检查,包括外观、气味和新鲜度等。任何出现腐败变质或受到污染的鱼体都不得用于加工。这一规定旨在从源头上保证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2. 去内脏处理:在加工过程中,必须彻底去除内脏,并且清洗干净。这是因为腹刺鲀的内脏中含有较高浓度的毒素(如河豚毒素),如果不彻底清除可能会导致食用者中毒。
3. 清洗消毒:加工设备及工作环境需要定期清洁消毒,以防止交叉污染。这一步骤对于控制微生物生长至关重要,能够有效减少病原菌的数量,保障最终产品的卫生状况。
4. 包装标识:成品应采用适当的包装材料密封保存,并在外包装上明确标注产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以及警示语“仅供专业人员操作”。此举有助于消费者了解产品的基本信息,并提醒使用者注意潜在风险。
5. 储存条件:成品需存放在阴凉干燥处,温度控制在0℃~4℃之间。低温可以抑制细菌繁殖速度,延长货架寿命,同时保持食品的新鲜度。
6. 运输要求:运输车辆应保持清洁,避免与其他可能产生有害物质的商品混装。此外,在装卸时要注意轻拿轻放,防止破损造成泄漏。
7. 应急措施:一旦发生意外情况(例如误食有毒部位),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并将患者送往医院救治。企业还应当制定应急预案,培训员工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
通过遵循上述各项规定,不仅可以提高加工效率,更能最大程度地降低食品安全隐患,保护消费者的健康权益。希望各相关单位和个人能够认真执行此标准,共同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