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鲍苗种的质量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内鲍苗种的生产、经营和质量监督。
Title:Quality Standard for Abalone Seedling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福建省地方标准DB35/T 338-1999《鲍苗种质量标准》是用于规范鲍鱼苗种生产与质量评定的重要依据。以下为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一、范围
该标准适用于福建省范围内人工培育的皱纹盘鲍和杂色鲍的苗种质量评价。明确了标准适用的地域范围和鲍种类型,为后续具体指标设定提供了前提。
二、术语和定义
1. 苗种:指从附着变态后至商品规格之前的鲍个体。
2. 成活率:指在特定养殖条件下,存活的鲍苗数量占初始投放总数量的比例。
三、技术要求
1. 外观:健康苗种应具有完整的贝壳,无明显破损或畸形现象,色泽正常。这一规定确保了苗种的基本生理状态良好,能够适应后续养殖环境。
2. 规格:不同日龄的苗种需达到相应的平均壳长标准。例如,30日龄苗种平均壳长不应低于4mm,60日龄则应达到8mm以上。这有助于养殖者合理安排养殖密度和管理措施。
3. 密度:每平方米育苗池内的苗种数量不得超过规定的上限值,以防止因密度过高导致生长缓慢或疾病传播等问题。
4. 成活率:要求各阶段苗种的成活率均需高于70%。这是衡量苗种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反映了育苗过程中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四、检验方法
1. 样品采集: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选取一定数量的样品进行检测。
2. 测量工具:使用精度不低于0.1mm的游标卡尺测量壳长。
3. 计数方式:采用目视计数法统计单位面积内的苗种数量。
五、判定规则
当所有项目均符合本标准要求时,则判定为合格产品;若有一项及以上不符合,则视为不合格。此规则便于快速判断产品质量状况,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六、标志、包装、运输与贮存
对产品的标识内容(如名称、规格、生产日期等)、包装材料的选择以及运输过程中应注意避免碰撞损伤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旨在保障产品在整个流通过程中保持良好品质。
以上是对DB35/T 338-1999中重要条文的深入解析,希望可以为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