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运营的基本要求、组织管理、技术要求、数据管理、应急处置及评估改进。本文件适用于城市生命线工程(包括但不限于燃气、供水、排水、热力、桥梁、综合管廊等领域)的安全运行监测与运营工作。
Title:Safety Operation and Monitoring Operation Standard for Urban Lifeline Engineer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P47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4713-2024《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运营标准》是安徽省发布的关于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的重要技术规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部分关键条款的深度解读:
1. 术语和定义:标准明确了“城市生命线工程”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保障城市正常运行的关键基础设施系统,包括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等多个领域。这一定义强调了这些设施在城市功能中的核心地位,要求对其进行严格的安全监测。
2. 监测范围与内容:标准指出,城市生命线工程的安全运行监测应覆盖所有可能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具体包括结构健康监测、环境影响评估以及设备状态监控等。例如,在桥梁监测中,不仅需要关注桥体本身的材料老化情况,还需考虑周围地质条件的变化对桥梁稳定性的影响。
3. 数据采集与处理:对于数据采集的要求非常细致,规定了传感器布置原则、数据传输方式及存储格式等内容。特别是在数据处理环节,强调了实时分析的重要性,要求建立高效的预警机制,以便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采取措施。
4. 维护保养周期:明确了不同类型的设施应当遵循的定期检查频率。比如,地下管线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测;而对于高层建筑,则建议每半年执行一次专业评估。通过科学规划维护计划,可以有效延长设施使用寿命,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5. 应急预案制定:标准还特别提到,在开展任何监测活动之前,相关单位必须预先制定详细的应急响应预案。预案应涵盖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报告流程、现场处置步骤以及后续恢复方案等内容。这有助于提高应对紧急状况的能力,确保能够迅速有效地控制局面。
6. 培训与考核制度:为了保证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标准提出了对从业人员实施定期培训和技能考核的要求。只有经过专业训练并通过测试的专业人员才能参与实际操作,从而保障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运营标准》从多个角度出发,为如何更好地管理和保护城市生命线工程提供了指导方针。它不仅涵盖了基础理论知识,还结合了实践案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