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饲用燕麦在盐碱地种植的技术要求,包括选地、整地、品种选择、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环节。本文件适用于在河北省范围内盐碱地进行的饲用燕麦种植生产。
Title:Feeding Oat Planting Specifications for Saline-Alkali Land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3337—2024《饲用燕麦盐碱地种植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内蒙古自治区饲用燕麦在盐碱地种植的技术标准。该标准从品种选择、整地施肥到田间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规定,为饲用燕麦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下将对标准中的关键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品种选择
标准中明确规定了选用耐盐碱性强、适应性广、产量高的饲用燕麦品种。例如推荐使用“内饲燕麦1号”等经过审定的品种。这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在pH值8.5以上、含盐量0.3%以下的土壤条件下仍能正常生长。同时要求种子纯度不低于98%,净度不低于96%,发芽率不低于85%。这确保了种植初期就具备良好的遗传基础和健壮的幼苗。
整地与施肥
整地是保证饲用燕麦出苗质量和后期生长的关键环节。标准指出,应在播种前深耕25-30厘米,并结合深翻施入基肥。推荐每公顷施用腐熟有机肥30吨、磷酸二铵225公斤以及硫酸钾75公斤。这样的施肥方案不仅能够满足饲用燕麦整个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还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播种技术
播种时间直接影响饲用燕麦的产量和品质。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最佳播期一般为每年4月上旬至中旬。播种方式采用条播或撒播均可,但需保证行距保持在15-20厘米之间,覆土厚度控制在3-5厘米范围内。每公顷播种量应控制在37.5-45公斤之间,这样既能保证足够的群体密度,又避免因密度过大而导致植株间竞争激烈影响个体发育。
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贯穿整个生长期,包括水分调控、病虫害防治及杂草清除等多个方面。标准强调要根据土壤湿度适时灌溉,特别是在拔节期和抽穗期这两个需水量较大的阶段。同时,针对常见的锈病、白粉病等病害以及蚜虫、黏虫等虫害,提出了具体的预防措施,如合理轮作倒茬、及时喷洒生物农药等。此外,还特别提到要定期检查田间杂草情况,一旦发现应及时采取人工或化学方法清除,以免影响饲用燕麦的正常生长。
收获与贮藏
当饲用燕麦达到生理成熟时即可收获。通常情况下,当主茎下部叶片变黄且大部分籽粒变硬时为适宜收获时期。收获后要及时晾晒干燥,使水分含量降至12%以下后再入库贮藏。贮藏环境应保持通风干燥,温度控制在20℃左右,相对湿度不超过65%,以防止霉变和虫害发生。
总之,《饲用燕麦盐碱地种植规范》通过对各个环节的具体指导,旨在帮助种植者克服盐碱地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饲用燕麦的高效生产。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内蒙古地区畜牧业的发展水平,也为全国范围内的饲草料供应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