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高寒草地气候资源承载力评价的技术方法、指标体系及评价流程。本文件适用于青海省高寒草地气候资源承载力的评估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valuation of Climatic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of Alpine Grasslands
中国标准分类号:B2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3/T 2240-2024《高寒草地气候资源承载力评价技术》是一项专门用于评估高寒草地地区气候资源承载能力的技术标准。这项标准对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高寒草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选取其中一些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范围与适用对象
该标准适用于青海省高寒草地地区的气候资源承载力评价工作。这意味着它主要针对的是青海省内的特定区域,这些地区通常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标准明确了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当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确保畜牧业等传统经济活动的健康发展。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对多个重要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如“气候资源”、“承载力”等。例如,“气候资源”被定义为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各种气候要素组合。“承载力”则指在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前提下,该地区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强度的最大值。这些定义为后续的具体操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评价指标体系
标准提出了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但不限于降水量、气温、风速等自然因素以及放牧压力、人口密度等社会经济因素。每个指标都有相应的权重分配,以反映其对整体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例如,降水量被认为是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给予较高的权重。
数据收集与处理方法
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标准详细规定了数据采集的方法和技术要求。这包括使用遥感影像分析技术获取地面覆盖信息,通过气象站记录长期观测数据等手段。此外,还强调了数据预处理的重要性,比如去除异常值、填补缺失值等步骤,以提高数据分析的质量。
评价模型的选择
标准推荐了几种常用的数学模型来构建气候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其中包括灰色预测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等。每种模型都有其特点和适用场景,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模型进行应用。同时,也鼓励结合实际情况创新开发新的评价模型。
结果解释与应用建议
最后,标准给出了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评价结果的具体指导。一方面,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内的评价结果,可以了解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另一方面,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如调整放牧规模、实施植被恢复工程等,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
总之,《高寒草地气候资源承载力评价技术》不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评价框架,而且为实际操作提供了详尽的操作指南。这对于推动青海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类似地区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