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紫菀规范化生产的产地环境、选地与整地、繁殖方法、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加工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紫菀的规范化生产和质量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tandardized Production of Aster tataricu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7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06T 249-2023《紫菀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是河北省地方性技术标准,为紫菀的种植、管理、采收等环节提供了科学规范。以下选取关键条款进行深度解读。
在“术语和定义”部分明确指出紫菀是指菊科植物紫菀的干燥根及根茎,用于药材生产。这一定义明确了适用范围,确保了后续操作基于统一认知。
关于“产地环境”,标准要求土壤应为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或壤土,pH值6.5~7.5之间。这主要是因为紫菀喜湿润但忌积水,适宜的土壤条件能够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
在栽培技术中强调了合理密植的重要性。每亩栽种密度建议控制在2000-2500株左右。过密会导致通风透光不良,影响植株健康;而过稀则会降低土地利用率,减少产量。
对于田间管理,灌溉需根据天气情况适时适量进行,特别是在开花期要保持土壤湿润。施肥方面主张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原则,氮磷钾比例以2:1:1为宜,并且在生长期适当补充微量元素肥料。
病虫害防治上提倡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法。可采用农业措施如轮作倒茬、清除田间杂草等来减少病源基数;同时结合物理方法如灯光诱杀成虫以及生物农药进行绿色防控。
采收时间规定为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至次年春季萌芽前均可采挖,但最佳时间为霜降之后至立冬之前。此时采收的紫菀有效成分含量较高且质量稳定。
以上内容是该标准的核心要点,旨在通过标准化流程提高紫菀品质,保障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