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稻麦周年草害综合治理的术语和定义、草害发生规律、综合治理策略、具体防治措施及效果评价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泰州市区域内稻麦轮作农田的草害防治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ntegrated Annual Weed Management in Rice-Wheat Rot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稻麦周年草害综合治理技术规程》(DB32/T 2060—2024)是一项专门针对稻麦轮作模式下杂草防控的技术规范。该标准从农业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科学合理的草害防治策略,旨在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深度解读。
关键条款解读
# 一、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江苏省稻麦轮作区的田间杂草防除工作。这意味着该规程主要针对江苏地区特有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制定,具有很强的地域针对性。对于其他地区而言,虽然可以借鉴其原理,但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调整具体措施。
# 二、术语定义
1. 稻麦轮作:在同一块耕地上,按一定年限轮换种植水稻与小麦的种植制度。
2. 草害:由农田杂草引起的作物减产或品质下降的现象。
3. 综合治理:综合运用农业、物理、化学等多种手段控制杂草危害的方法。
这一部分明确了相关概念,有助于使用者准确理解规程内容,并在实践中正确应用。
# 三、农业防治措施
1. 合理布局
- 要求根据当地自然条件选择适宜品种,避免因品种不适应而导致病虫害加重。
- 实行轮作倒茬,减少连作障碍,促进土壤养分平衡。
解读:通过优化作物布局,可以有效降低杂草种群密度。例如,在水田中种植水稻时,应选用抗逆性强且耐淹的品种;而在旱地种植小麦时,则需选择抗旱、抗寒性能好的品种。此外,定期更换种植作物种类,能够打破某些专性寄生杂草的生活史循环,从而达到抑制其生长的目的。
2. 清洁田园
- 播种前彻底清除田间残留物及周边杂草。
- 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防止杂草种子扩散。
解读:清洁田园是预防杂草滋生的基础性工作。一方面,清理掉田间的枯枝落叶等有机残体,可以减少杂草种子来源;另一方面,通过机械作业破坏杂草根系结构,可直接杀死部分已经萌发的小型杂草植株。
# 四、化学防治技术
1. 适时用药
- 杂草出苗高峰期施药效果最佳。
- 注意避开敏感作物敏感期,以免产生药害。
解读:杂草生命周期分为萌芽期、幼苗期、成株期等阶段。不同阶段对除草剂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因此把握好施药时机至关重要。通常情况下,当杂草刚露出地面尚未形成强大竞争力之前采取行动最为理想。同时,还需关注所用农药的安全间隔期,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2. 精准施药
- 使用高效低毒环保型产品。
- 配合智能喷雾设备提高覆盖率均匀度。
解读: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传统高毒性化学制剂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生物源或者合成类化合物。这些新式药剂不仅杀草谱广、持效期长,而且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另外,借助现代化农业机械如无人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工具实施精准喷洒,不仅能节省成本,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药效。
# 五、监测预警体系建立
1. 调查频率
- 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全面普查。
- 对重点区域实行月度跟踪观察。
解读: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是实现动态管理的前提条件。通过对区域内主要杂草种类及其分布状况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可以为后续决策提供数据支撑。特别是在一些易发生暴发性杂草侵袭的重点区块内,更要加强日常巡查力度,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 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 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
- 定期发布趋势预测报告供决策参考。
解读: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通过构建跨部门协作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力量,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各级管理部门之间保持密切沟通交流,共同应对复杂多变的杂草防控挑战。
# 六、培训指导服务
1. 专业队伍培养
- 组织技术人员参加专项技能培训。
- 鼓励农户参与实践操作演练。
解读: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团队,才能更好地推广新技术新方法。同时也要注重面向基层群众普及科学知识,增强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和动手能力。
2. 咨询服务热线开通
- 提供全天候在线答疑解惑。
- 发放通俗易懂的操作手册。
解读:设立专门的服务窗口便于及时回应公众关切的问题,消除疑虑消除误解。编制图文并茂的手册方便记忆查阅,便于长期保存使用。
以上就是关于《稻麦周年草害综合治理技术规程》(DB32/T 2060—2024)的重要条文解读。希望上述分析能帮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项重要的农业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