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防控策略、关键技术措施及效果评价。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内水稻生产过程中病虫害的绿色防控。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Green Control of Rice Diseases and Pest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13/T 1040-2021《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是江苏省宿迁市发布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通过科学、环保的方法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提升稻米品质。以下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病虫害预测预报
标准中明确要求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定期开展田间调查和病虫情监测。例如,对于稻飞虱的监测频率为每5天一次,当发现虫口密度达到防治指标时应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这有助于农民提前做好准备,采取非化学措施如释放天敌昆虫等手段进行预防。
种子处理
在种子处理环节,强调选用经过审定的优质品种,并采用温汤浸种或药剂拌种等方式进行消毒处理。特别是对稻瘟病高发区,推荐使用含有吡唑醚菌酯成分的种衣剂,以提高种子抗病能力。这样做不仅可以降低苗期病害发生率,还能减少后期用药量。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该标准的一大亮点,提倡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制剂等生态友好型方法控制病虫害。比如,在稻纵卷叶螟发生初期可释放赤眼蜂进行寄生控制;在稻瘟病易感品种种植区域,则建议喷施枯草芽孢杆菌悬浮剂,其作用机理在于竞争性抑制病原菌生长,从而实现病害防控目的。
化学农药合理使用
尽管倡导绿色防控,但标准并未完全排斥化学农药的应用。对于必须使用的化学农药,提出了严格的使用准则:一是要严格按照推荐剂量施用,避免过量;二是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虫剂,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三是优先选择低毒高效的新型化合物,如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等。此外还特别指出,在收获前20天内不得施用任何农药。
环境保护措施
考虑到农业活动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标准还特别强调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包括但不限于:作业结束后及时清理残留药械及包装废弃物,集中回收处理;灌溉用水需符合相关水质标准,防止污染水源;同时鼓励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既节约资源又减轻土壤负担。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不仅关注病虫害的有效治理,更注重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力求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