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公共视频监控点位采集部位的分类原则、编码规则及具体分类。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内公共视频监控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
Title:Public Video Surveillance Sites - Part 1: Classification and Coding of Collection Areas
中国标准分类号:A80
国际标准分类号:35.24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4690.1—2024公共视频监控点位 第1部分:采集部位分类与编码》是山东省地方标准,为公共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提供了详细的规范和指导。以下对标准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解读。
标准首先明确了适用范围,适用于山东省内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中采集部位的分类与编码工作。这意味着任何在山东省内新建或改建的公共视频监控项目都应遵循该标准。
在术语和定义部分,标准给出了关键概念如“公共视频监控”、“采集部位”等的专业解释。“采集部位”是指用于安装视频采集设备的具体位置,这些位置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监控效果和服务质量。
关于采集部位分类,标准将其分为八大类:道路、交通枢纽、重点单位、公共场所、社区、校园、医疗卫生机构以及特殊行业场所。每一类都有具体的子类别。例如,在道路类别下包括了城市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等多个子类别。这种细致的分类有助于确保每个区域都能得到适当的监控覆盖。
对于编码规则,标准采用了层次结构化的编码方式,由地区代码、分类代码、序号三部分组成。其中地区代码代表监控设备所在地区的行政区划代码;分类代码根据采集部位的不同类别设定;序号则用来区分同一类别下的不同设备。这样的编码体系便于管理和查询。
此外,标准还强调了安全性要求,要求所有视频数据传输过程中必须采取加密措施以保护隐私信息不被泄露,并且设置了严格的访问权限控制机制。
总之,《DB37/T 4690.1—2024》通过对公共视频监控点位的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提高了视频监控系统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同时也保障了公民个人信息的安全。